对于做父母的来说,每个孩子不论男女都应该是自己的宝贝,给他们提供公平温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与温暖,这才是合格父母的应尽之责。

可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有些父母在面对儿子和女儿时,尽管在表面上想做得公正一些,可实际上却做不到真正的公平。他们从心里更偏向儿子,爱也总是倾向于儿子的一方,女儿很难得到他们一视同仁的相待。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女儿终究要出嫁的,是个外人,指望不得。唯有儿子才是自家人,以后老了还是要靠儿子来孝顺和养老的。所以,对儿子偏心,好一些也是应该的。

只是这样的想法真的正确吗?人老了就必须依靠儿子,女儿就指望不上吗?

我看未必,有些时候父母寄予厚望的儿子常常指望不上,反而不受重视的女儿却往往成为父母年老后最坚实的依靠。这种事情的发生不得不说是一种很现实的讽刺与嘲弄。

何阿姨从心里是不想来女儿家住的,因为她打心眼里觉得儿子最亲,女儿只是个边缘的存在。她一直以来最关注的都是儿子的衣食冷暖和一举一动,对于女儿的一切很少过问。

就拿孩子们小时候的事情来说,何阿姨是非常偏爱儿子的。她时常给儿子单独买新衣服和好吃的,却总让女儿穿亲戚送来的旧衣服,吃儿子剩下的食物。按说,那时的日子过得还可以,家里说不上富裕,却也不那么差钱。可何阿姨说,给儿子花再多的钱她都舍得,但给女儿花钱她就是心疼。

后来上大学时也是如此,何阿姨给儿子的生活费都是女儿的两倍,她说女孩子饭量小,花销少,用不了太多钱。

再后来,儿子结婚时,何阿姨花光所有的积蓄为儿子买了套大房子,婚礼也办得风风光光。而女儿出嫁时,她只准备了可怜的嫁妆,却用女儿的彩礼钱给儿子买了辆新车。

何阿姨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她认为儿子才是这个家的未来,以后自己老了还要指望儿子的赡养,自己偏心儿子是应该的。

儿子的表现似乎也没让何阿姨失望,在老伴去世后不久,儿子主动把何阿姨接了过去,他说她一个人住,他不放心。这句话一度让何阿姨感动万分,唏嘘良久,觉得这个儿子没白疼。

因此,何阿姨痛快地收拾了东西就住进了儿子的家,她觉得自己老有所依了。

可在儿子家的生活并不轻松,一进门何阿姨就承担起照顾怀孕儿媳的任务。孩子出生后,何阿姨就更忙了,买菜洗衣做饭看孩子,每天少有闲暇的时刻,晚上躺在床上累得腰酸腿痛。但她觉得一切付出都值,能生活在儿子的身边就是幸福。

就这样,何阿姨在儿子家生活了13年,也忙忙碌碌奉献了13年。

67岁那年意外发生了,何阿姨买菜的路上不慎摔了一跤,结果胯骨和腰部都出了毛病。在医院动了手术,却留下了后遗症,她只能拄拐走路,再也干不了什么活了。

在儿子家静养了一个月,儿子就主动把她送到了女儿家。他说他这段时间很忙,照顾不了她。

何阿姨尽管心里不愿意,但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也只好勉强在女儿家住了下来。可她满心期盼着儿子可以早点把她接回去,她总觉得儿子家才是她真正的家。

只是后来,何阿姨的期盼一点点的破灭,儿子把她放在女儿家就再也不见了踪影,甚至逢年过节也没来看一眼。

有好几次,何阿姨打儿子的电话,希望他能把自己接回去。可儿子还是说忙,再等等。催的次数多了,儿子都有了不耐烦的口气。何阿姨感到纳闷,工作一向清闲的儿子为什么突然变得如此忙碌起来,连看她一眼的时间都没有,她猜不透儿子的心思。

就这样,何阿姨在女儿家一住就是三年。期间,她清楚记得儿子只来过两次。一次是把她所有的衣物送了过来;一次过来要她签字,同意把她的房子重新出租。除此之外,儿子再也没有露过面。而且,她那套房子的租金也从来没见过。

反观女儿,这三年来对她毫不嫌弃,不仅在吃穿的方面没有亏待她,还经常为她洗衣洗脚,按摩腿脚。到了周末,还用新买来的轮椅推她去公园散心。可以说,女儿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尽职尽责。

渐渐地,何阿姨算是想明白了。儿子是嫌弃她老了,不能再为他的家做贡献了,所以才把她直接推给了女儿。自己以前曾寄予厚望的儿子并没有为自己养老的打算,而一直受自己忽视的女儿却成了自己年老后坚实的依赖。

70岁那年,何阿姨做出一个决定,生病三年,她看透了儿子,决定把自己的那套房子留给女儿。她说,儿子已经指望不得,女儿才是她余生真正的依靠。

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快,人们在对待儿女的观念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更多的父母可以对儿女公平公正的相待,不在乎男孩和女孩的区别,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的进步。

可是这并不能代表全部,有的父母依然在内心深处喜欢儿子,而忽视女儿的存在。他们以为儿子是自己的未来与全部,女儿似乎可有可无,这样的想法极其的愚昧落后。

就像何阿姨那样,尽心尽力地对儿子好了几十年,本指望儿子能为自己养老,却没想到换来是不负责任的逃避。反而不受待见的女儿却承担起了赡养她的职责,这不得不说是对何阿姨的一种打击。

所以,做父母的在面对儿女的时候一定要尽力做到平衡,不能只醉心于偏袒儿子。女儿和儿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不能区别对待。最后能真心孝顺和奉养父母的子女才是真的好孩子,而不在于他们性别上的区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