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清和法国之间的战争,很多人认为是“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最主要的是在镇南关大捷后,中国并没有乘胜追击,反而迫不及待地与法国签订了条约。

如果说战争赢了,签下了有利于自己的条约还算正常,可中法条约却是一个十足的不平等条约,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承认了越南被法国占领,西南门户大开。

那么镇南关大捷后,大清迫不及待签订了中法条约,这是为什么?

有人会把这顶帽子扣到腐朽的清政府以及李鸿章身上了,认为他们一味地委曲求全,丧失了大好的局面。

这话说的其实还是有道理的,先不说是否技不如人,如果统治者根本就没有抵抗下去的决心,那么这场仗如论如何是打不赢的。

所以说,大清之所以这样,跟慈禧和李鸿章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不过话说回来,战争是法国先挑起来的。如果可能的话,清廷无论如何是不愿意与法国发生什么矛盾,毕竟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去可没多久,大清忘不掉。

当时的清廷主战主和的人都有,争吵不断。可是面对越南的局势,清廷又不能不管,否则自己仅剩的一点威严都没有了。尽管如此,清廷也只是抗议了一下。

但事情的发展不是以大清的意志为转移的,果不其然,法国还是挑起了战争。

中法战争是从山西之战开始的,面对法国的进攻,驻守山西的黑旗军以及清军被迫反击,不过短短两天山西失守了,这之后法国有恃无恐,一路向北推进。

虽然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了条约,一度已经放弃了越南,但法国还是不满足,再次挑起北黎冲突,企图扩大战争。

尤其是将战火烧到了中国沿海地区,不仅入侵台湾还公然侵入福建马尾港,由于福建水师仓促迎战,结果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我们再来说说镇南关大捷。这是中法战争期间最让大清扬眉吐气的一场战役了,虽然其中不乏冯子材将军的英明指挥,但不得不说,这也是以多胜少,法国也不至于没有了还手之力。

可见,在中法对抗中,其实中国是不占优势的。

清廷也知道,一场局部战争的胜利,不足以让大清在谈判中增加多少筹码。要知道法国虽然日渐衰退,但法国的实力还是有的,法国在远东的兵力并不少,这都是让清廷比较忧虑的。

虽然李鸿章一直致力于以夷制夷,但不可否认,在这件事上,西方列强明显是站在法国这一边的,洋人可不愿意看到法国人被大清打得狼狈不堪,如果真的让大清由此腰杆子挺起来,那么对于洋人的在华利益是不利的。

当然了,根本原因还是清廷腐朽无能,不敢和洋人真的拼到底。所以清廷决定见好就收,避免过度刺激法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