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慈惠段在夕陽下泛出金色的光芒。 記者陳卓 攝

長江網10月20日訊 85歲的周天國,家住東西湖區慈惠街八向大隊打網臺,一處離漢江干堤不過百米的地方。

平日,他愛在江堤漫步,“一看江中水,二守岸邊人”。

如今,他多了一個期望:禁漁之後,能重新看到漢江水裏魚兒翻騰的景象。

昔日捕魚是爲了每日生計

清朝末年,周天國的祖爺爺一輩,從江西來漢。因漢水漢陽縣一帶江魚肥美,幾戶人家便就地安營紮寨,以捕魚爲生。

隨着捕魚者從幾戶發展到十幾戶,“打網臺”逐漸成爲當地約定俗成的地名。

當時的漁民,對岸上的住處並不講究。高粱葉和稻草一搭就是屋子,一家八九口擠在一起。沒有牀被,就席地而睡。外面下雨時,屋裏還打滑。

江船上的生活,也並不好過。捕魚人往往凌晨出船,撒網、扒網、扳罩,淋雨、入水是常事。

“越落雪、越結冰,越下水。”周天國唸叨着祖輩傳下來的捕魚法。

父親周開運曾告訴周天國,魚兒在冬季或乍暖還寒的時候,行動最遲緩,因此漁人在最寒冷時迎風作業,往往收穫頗多。遇上收成不好,無法換糧換菜時,漁人一家則不喫晚飯。

東西湖老人黃式蠡,也曾在回憶錄中寫道:“‘無魚不開餐’是幾十年前東西湖人說的實話,不是吹牛,而是訴苦。”

“有年冬天沒捕到魚,我在水上凍得直哭,手都成了‘包子’,幾乎沒有知覺。當時就下定決心,以後不打魚了,實在太苦了。”周天國說,1951年土改分田,包括他在內的不少年輕人,不再選擇祖輩的謀生方式。“我們把上岸叫作‘起坡’。能幹的伢們有了田,都甩了網子、扛起了擔子。”

種糧種菜的收成明顯好過打漁所獲。上世紀80年代,周天國一家在當地第一個蓋起幾層小樓,住草屋、睡江船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2000年,東西湖區漁民全部轉產上岸;2018年底,72戶養殖漁船全部依法註銷。東西湖捕魚的歷史,自此成爲往事。

今日禁漁是爲了美麗生態

90歲的李仁望是周天國的同鄉,也是當時第一批“起坡”的人之一。

“1958年,我們一起修東西湖大堤。我在前方挑土,他在後方保障。後來,我去了船運公司,他去了堤防所。”老人說,他們雖然離開了江船,可喫着漢江水,家住漢江邊,因對江水的喜愛,又守了一輩子江。

退休之後,每年三四月間,他們會額外留心漢江岸邊的捕魚者。“小時候捉的野生黃鱔、野生鱖魚越來越少了,看到有人捕,我們也會心疼。”周天國說,曾有幾次,他碰到帶着工具來抓魚的人,反覆勸着,“水裏下的都是魚苗子,電了魚、毒了魚,一年就沒魚可捕了。”

這幾年,李仁望雖腿腳不好,不再出門,但也時刻關注着漢江的變化,“聽說國家要禁捕十年,這可是件大好事!”

今年7月1日,長江漢江武漢段開始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標誌着武漢市正式拉開十年禁捕大幕。

石榴紅村依江而興。 記者陳卓 攝

“東西湖人懂江、愛江,對禁捕也有着更深的認同。”兩位老人所住社區的工作人員李義帶着記者,走進他們居住的鴉渡社區,各式農家樂飯館早就有了大變化。

福滿苑農家菜館老闆龔文玲,熱情接待着客人。她身後的宣傳燈箱,原來的“野生魚”三個字已不見蹤影,倒是“福臨鮮魚”招牌菜海報格外引人注意。“幾年前,我們也去買過江裏的‘小參子魚’,但現在,我老公研製的私房菜,用草魚就能做出好味道,江魚不會再‘遊’上餐桌。”

正說着話,一架無人機從堤邊掠過,追隨着江中執法艇一起朝上游飛去。岸邊,陸地巡查的東西湖區農業農村局、東西湖公安分局揭開謎底,那是引入的紅外線熱成像儀無人機,雨雪大風天氣,一樣配合展開水陸空禁捕巡查。

幾公里外的陶家魚莊,也有了不小的變化。店門口禁漁的公告、每張餐桌上公佈的舉報電話十分醒目。“市場上早就不賣野生江魚啦。”仔細一看魚莊的菜單,杜家雞、麻香草鴨、鮮仔骨“頂替”了石扁頭、柳根魚的位置。股東湯冰娥細細一算營業額,“炒菜的銷售額還添了百分之二三十。”一旁的食客李師傅,豎起了大拇指:“一樣的好味道!”

土生土長的東西湖人、東西湖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高忠告訴我們,爲了守江,東西湖組建了區長江禁捕工作領導小組,書記、區長擔任“雙組長”,包括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安分局在內的單位,加入綜合、執法打擊、市場監管、宣傳、督查五大組,破獲了長江漢江“十年禁捕”首案在內的多起案件,28家集貿市場、186家餐飲店嚴格管理、自此再無江魚。

聯合力量、每日通報、協作打擊,讓一江碧水更加生機盎然……

明日興漁是爲了美好生活

“爲期十年的長江禁捕對水產業發展而言,既是挑戰,更是機遇。”中國水科院長江所所長鄒桂偉認爲,現在正是用生態健康養殖的活魚走上百姓餐桌的大好機會。

在慈惠以北的東山街,從事人工水產養殖的行家裏手不在少數。

武漢漁水情生態漁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養魚工廠”,大水泥池遍佈,黃顙魚等在池中龍騰虎躍。

公司負責人介紹,傳統養魚每立方水體養魚一斤多,而公司通過循環水養殖,每立方產量可提高几倍至幾十倍。拿鱖魚來說,滿負荷產量可達30萬斤,年收益可達200多萬。

在康生源生態農莊,工程師郭詩照正一手抓起“魚塘”裏的太陽魚。只見魚身帶波浪花紋,身形頗圓,一個翻騰就躍入水中,活力十足。

魚不是市面常見的品種,所謂的“魚塘”更是罕見。只見40個長6.3米、寬2.4米、高2.6米的標準集裝箱“排排坐”,太陽魚、寶石鱸魚、加州鱸魚等品種分別居於不同的箱中。箱體10°斜坡的設計,能讓魚糞集中下沉,經微濾機後成爲有用的肥料。

集裝箱中的水也頗爲講究,池塘水要經過三級水質過濾、納米增氧後纔會進入集裝箱。集裝箱的水還要再經過三級過濾後再實現循環。因此,魚羣鮮有病害、從不喫藥,自然肉質肥美,頗受大酒店的選購青睞。

“長江漢江禁漁不僅不影響老百姓喫魚,反而有利於長江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表示,保護好長江漢江裏的野生魚類,關乎我國水產養殖業的未來。專家預計,連續禁漁十年可以讓“四大家魚”等魚類繁衍二到三個世代,種羣數量得到顯著增加。

屆時,周天國老人的心願,就一定可以實現。

從捕漁,到禁漁、興漁,一代代與水爲伴的東西湖人,正用不同的方式,守護這滔滔江水。

(記者李冬安 張小青 羅京 黃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