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以来,全国就有了比较系统地户口统计数据。不过,官方统计的人口数据不一定准确,一是古代依附民较多,二是黑户也不少。因此,古代官方记载的数据只能够作为参考,一般而言:实际人口数量都要远远超过史书记载的数据。小编就将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和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上的总人口数据简单介绍一下。

夏商周三大,中国并没有编户齐民,因此没有人口统计数据。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系》估计夏朝人口为1355万,西周初期为1371万,东周初期为1184万,这完全是不可信的。根据《中国人口通史》的推测,西周初期人口最多不过550万,西周后期到达1000万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主要原因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了社会的人口容量。国家为了增加兵源和粮食,也大力鼓励农耕,加速了农业发展,促进人口增长。我们可以从战争规模的扩大来感受人口规模的膨胀,春秋初期的战争,双方就几千人,到春秋发展末期到达几万人,战国时期甚至到达几十万人(有夸张成分)。

根据估计,战国时代的人口峰值为2600万。具体而言,楚国大约500万,秦国400万,齐国400万,赵国350万,魏国350万,燕国200万,韩国150万,宋国100万,越国100万。如果把周边少数民族算上,估计有3000万。而秦朝统一战争期间,导致人口下滑。秦朝统一后,又大兴徭役,使得人口难以增长。根据秦朝的徭役人数预测,秦朝人口大约是2000万。

西汉初期,人口大约是1500万到1800万。汉朝初期,国家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人口迅速增长,增长率为10%—12%。在文帝末期,“民近战国”,也就是大约恢复到2600万;汉景帝末期,到达了3000万;到武帝上台初期达到了3600万。汉武帝时期,由于赋税徭役加重,对外战争频繁人口开始减少,到后元二年下降到了3200万,史书夸张地记载为“户口减半”。“昭宣之治”时期,再次采取了休养生息,人口开始恢复增长,到宣帝时期到达了5000万。元帝时期,社会矛盾开始尖锐,人口缓慢增长,最终达到了峰值5900万。如果算上少数民族,就不少于6500万。在地理分布上,西汉北方最高为4200万,是南方的5倍

两汉之交,由于王莽专权、赤眉起义、绿林起义等,人口开始下降。东汉初期,全国人口大约为2200多万。之后,东汉休养生息,人口开始恢复。到了明帝时期“天下安平,百姓殷富”。此后,社会矛盾开始尖锐,人口缓慢增长,到汉和帝时期到达5300万,到汉桓帝时期到达5600多万。而葛剑雄推测东汉初期人口为3000万,峰值应该突破了6000万。《中国人口通史》认为算上少数民族,可能有7200万。在分布上,北方人口4000万,南方人口2000万。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阀混战、瘟疫横行,使得北方人口大量减少。《三国志》对三国人口记载偏少,不可信。葛剑雄根据三国时期军屯、户口等信息推测,三国初期人口为2200万,峰值为3700万。西晋统一后,最初经济得到了恢复,人口又发展到了3500万。

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衣冠南渡。东晋初期,南方人口大约是1000万,后期增加到了1700多万。南朝早期,人口在1800万—2000万之间。后来,陈国的面积缩小,其人口只有1600多万。而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了十六国混战,人口大量减少。到北魏统一初期,人口大约是1800万。北魏统一后,人口恢复到了3500万。因此,南北朝时期,全国总人口应该在5000万以上。隋朝统一了南北朝,人口峰值达到了5600万到5800万,加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突破了6000万。

隋末战争,使得人口再一次大规模减少。葛剑雄推测隋末人口谷值只有2500多万。唐朝统一后,出现了“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和“开元盛世”,经济不断恢复,人口迅速增长。到开元年间到达顶峰,大约是8000万到9000万,终于突破了汉朝创造的6000万的记录。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损失一半,全国总人口只有4600万。唐朝后期,人口总体上缓慢增长,到845年到达了6000万左右。唐朝的南方人口,应该在2000万到3000万,北方在3000万到4000万。

唐朝末期,遭到黄巢等起义,人口大减。五代末,全国人口大约是3000万。北宋统一后,工商业繁荣,人口开始快速增长。葛剑雄推测北宋的人口突破了1亿。而南宋偏安南方,大约有6000万人口。另外,辽国的人口大约为400万,金国的人口峰值为5300万。其他的西夏人口400万以上,大理国100多万。

蒙古兴起,人口大规模下降。蒙古灭金国和西夏后,北方人口只有1000多万。相比于北方人口大规模减少,南方人口损失较少,达到1000万,剩下的人口大约是5000万。也就是元朝统一后,全国人口差不多是6000万。元朝统一后全国人口开始恢复增长,顶峰达到8500多万。

元末,红巾军起义,人口下滑。不过元明之交的人口下滑不算严重,大约是6000万。此后,明朝人口一直按照5%的年增长率增长,到1600年到达了峰值,《中国人口通史》推测为1.6亿,葛剑雄推测为1.97亿。而明朝后期,由于天灾不断,瘟疫爆发,农民起义,使得人口大规模下降。到1644年清军入关之前,明朝人口大约是1.2亿

清朝建立初期,全国战争还在继续,人口继续下降,其原因包括南明、张献忠、李自成的混战和屠杀,以及清兵入关带来的新战争和屠杀。到1651年,全国人口到达谷底,大约为5000万到6000万。此后,清朝的统一全国,开始休养生息,于是人口又迅速恢复。康熙出台了“摊丁入亩”政策,又加速了人口的增长。到康熙后期,全国人口达到了1.5亿。康熙到乾隆年间,人口依然在增长,到乾隆时期突破了3亿,到1850年达到了4.3亿,成为了清朝人口的峰值

可以看出,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出现严重的人口下降情况。王朝末年的战乱,和阶级矛盾有关。当土地兼并的程度超过了社会的承载力,农民只能铤而走险,发动起来,引起天下大乱。农民起义之后,又是长期的军阀割据,混战持续不断,导致人口进一步下降。等到下一个王朝建立之时,全国人口减少,人地矛盾得到了缓解,于是可以开辟一个新的盛世。但是这个新的王朝同样无法抑制土地兼并,最终再次出现农民起义,军阀混战。中国的历史就这种螺旋式的循环中演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