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唐高宗年间,有一位寒门子弟被列为诗坛四杰之一,他就是骆宾王,也是四杰里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按理说这么一位人物应当留下详细的史料,但事实恰恰相反,除了生平记载无比简洁之外,最后连下落都没有记载。

自愿从军

骆宾王的一生沉浮耐人寻味,无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著名诗人,与之对应的文献记载却过于简略。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令人感到无比遗憾,毕竟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就有刁难史官的劣迹。

尤其骆宾王是唐代最早从军征讨西域的著名诗人,但是这一重大事件却被一笔带过。骆宾王从军出塞期间的思想创作,必然会对之后来到西域的诗人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有关骆宾王西行出塞的原因,据记载是因事被贬,这才从军西域。在《旧书》中也记载了骆宾王犯了错,因此上奏高宗请求从军,愿意为国家付出自己的力量和生命。

这一刻他已经掩藏不住自己的豪情壮志,只要能够从军报国,再多的苦难都压不倒他,从他的诗中便能感受到那种不赴边塞誓不罢休的决心。

史料没有更进一步的详细记载,但是还能从骆宾王诗中揣摩这次塞外之行,随着他一步步的随军前进,在这些边塞诗中也记录了不同的地点和时间。

巴里坤湖、二庭、天山,这些都被当作素材写入了骆宾王的边塞诗中,除了这些标志物之外,还有许多的地名,能大致看出他从长安出发,经过陕甘三水、五原地区,过玉门关,经蒲类海入天山,深入西域腹地,甚至很有可能到达过交战的最前线“二庭”。

讨武瞾檄

要说骆宾王在政治上干得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无疑是作《为徐敬业讨武瞾檄》这篇檄文,有一些汉末建安时期陈琳的风格,都是以事实强烈地谴责对方。

陈琳痛骂曹操祖孙三代,还揭老底说曹操是阉党后人,而骆宾王则斥责武则天原先地位微寒,却生了一副豺狼心性,狐媚惑主阴图后宫。全文尤其是最后一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完全把武则天推到了人民公敌的位置上。

骆宾王对武则天临朝称制不满是事实,但说他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被打入大牢,这就有些不太靠谱了。他在狱中作《在狱咏蝉》引蝉自喻,从诗中可见他入狱的原因有很大冤情,不然也不会说“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在上奏论述政事的时候,被当权的有心人诬陷,曲解了奏章本来的含义,这才触怒了武则天锒铛入狱,幸好第二年遇到天下大赦才被释放出来。

不过没多久又被贬出长安,前往临海县赴任县丞,因此人们称呼他为骆临海。在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豫王李旦为睿宗,这一点在如今的我们看来没啥问题。

当时李显为讨好韦皇后随意安插官职,还说愿意把天下都送给韦皇后。武则天认为既然你不想当皇帝就换一个人当,但是这一点却触怒了当时不少士人。

不管是真心还是另有所图,徐敬业这些人打着扶持庐陵王的旗号,骆宾王也在此时作《为徐敬业讨武瞾檄》,短短十多天就在扬州聚集起了十万义军,可见其影响力有多大。

但这十万大军还是没能抵得过武则天的正规军队,起兵两个月后徐敬业就兵败自杀,而就在此时骆宾王下落不明。

改名换姓

至于骆宾王的下落有很多个版本,有的人说他或是被害或是自尽,也有人说他出家为僧。不过得先弄明白他是不是兵败后就被武则天下令杀了,毕竟那么恶毒的檄文都被他传了出来,武则天恐怕是欲杀之而后快。

不只是民间传说,就连正史上的记载也不尽相同,除去《新唐书》之外,一眼看去全都是伏诛、自尽之类的结局。武则天绝不是心慈手软之辈,绝对不会允许骆宾王活在世上,哪怕是政治上的需要也要说骆宾王已经“授首”。

不过在明代的时候就有过骆家宗谱存在,只是并没有公之于众,在序言上说“敬业败,当时人义其匡复,咸护脱之。”还提到“寓杭之灵隐寺......息於潜,变易姓名”。千年来一直是个谜的骆宾王没想到逃到寺庙里当和尚来避过灾难,还提到后来更名改姓跑到於潜。

於潜是骆宾王避难的地方,即使不是终老的地方,他也在这生活了不短时间。中国讲究“叶落归根”,也正是於潜没有骆宾王墓而浙江义乌却有的原因。

参考文献:

《骆宾王从军考》

《论骆宾王及其创作》

《骆宾王下落考》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