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用事实说故事

留守和养老,这两个词我觉得应该不会出现在东北,至少留守不应该出现,可是随着东北的落后,一些年轻人陆续离开东北,到外面去发展,留守这个词越来越多的贴在东北人的身上并不为过,如果我说东北的老龄人口名列前茅,我想绝对不会有人反对,(自己上网查数据就行)如果仔细观察,这个数据只低不高,实际上的老年人要更多一些。有一次我问一位公交司机,他告诉我,平常坐车都是老头老太太居多,年轻人不多,这些年尤为明显,所以也间接证明了数据的真实。

而养老,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儿女尽孝,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可是这个时代可以么?有句古语叫,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不是不孝顺,但是在现实生活和理想化的思维中,我们只能选择面包,选择离现实最近的那条路。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你可以反驳,但是不无道理,你能辞职不干任何事守在父母身边么?哪怕父母没病,就是想你天天陪他们聊天吃饭,你能放下工作,放下未来么?别大言不惭的说自己保证能放下一切陪在父母身边,我想告诉你,曾经说这些话的人,现在很打脸。

今天的话题我不想讨论你是否孝顺,但是在东北,这种孝顺必须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东北的年轻人离开的越来越多,如果有能力的可以把父母接过去,这是优质的选择,可是有个词叫水土不服,你真的以为老人跟着你去外地发展,就一切都是上上之选么?你错了,他们愿意留在东北,那里是根,那里有他们的一切,他们的关系网都在东北,你能自私的把他们的根都夺走么?离开都是无奈的选择,如果不是为了生活,谁又愿意远离家乡呢?

今天的故事就是关于留守老人的,走还是留,这是很难选择的问题,可是现实却替你做出了选择。

我以为不会成为留守老人,可是我还是向现实低头了

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这样的词汇我想不应该出现在东北,我以为在云贵山区一些地方很常见,可是我错了,在东北,这个群体正在扩大,而且是重量级的增长。

李叔今年68了,典型的东北汉子,岁月在他的脸上虽然有了痕迹,但是他中气很足,说话声音洪亮,不像这个年纪应有的样子,可是当我跟他聊到养老的时候,他还是放下了男人该有的面子,眼睛湿润了。

李叔的儿子今年42了,在合肥上班,他儿子学的是工程类的专业,因为东北的发展环境不好,毕业后儿子想去外面发展,李叔一直没同意,因为就这么一个儿子,离开自己身边有点舍不得,但是合肥那边企业给出的条件很优厚,李叔也觉得挺好,最后只能答应儿子离开去合肥发展。

一开始儿子离开,李叔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随着年岁越来越大,自己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就发现儿子的重要性了,李叔说:以前我从来就没说过要靠谁过日子,让谁给我养老,现在才发现,那时候都是在嘴硬。

李叔的老伴前年去世了,这给李叔打击很大,李叔觉得之前一直有老伴在身边,至少有个说话人,现在老伴走了,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让他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年轻的时候觉得两个人相依为命是种幸福,可是突然有一个人离开,幸福变成了不幸,外加儿子不在身边,李叔更觉得寂寞。

李叔是那种典型的东北汉子,也是典型的中国父母,不想给儿女找麻烦,添乱。所以李叔一直都是在东北这边,从不去儿子那,除了过年过节儿子回家待几天以外,一年到头只能打电话,时间一长,电话也少了。李叔说:跟儿子想说话,但是打电话又没什么说的,这也许就是代沟吧,儿子的城市我不知道,我的城市儿子又不想知道,这就是距离有了,美没了。

李叔有想去儿子那的想法是去年发生的事,去年因为下雪,李叔下楼的时候把脚崴了,虽然没有伤及骨头,但是扭的挺严重的,儿子知道李叔脚扭了就坐飞机回来了,忙前忙后就待了三天,又坐飞机回去了,李叔觉得这也没办法,儿子得工作啊,不能因为自己把工作都丢了,所以李叔虽然心里不得劲,可是没办法。

李叔感叹,人老了,身边连个人都没有,唉,不中用了。

李叔最后跟我说:在东北已经活了六十多年了,真的离不开了,年轻人都走了,留下了一堆老人,虽然自己现在还能走动,当有一天不行的时候,还是要面对现实。

在东北,这样的事常有,这些年尤为多,如果不是为了发展,离开东北有意义么?

假设东北发展的特别好,特别吸引人,各路人才齐聚东北,那么还有几个能离开的呢?固守一隅那叫死板,人生只有一次,谁不愿意往高处走?父母从来都是无私的,他们会尊重你的意见,给你最优质的选择,他们不是你人生的拦路虎,他们不想成为你的负担,他们更希望成为你的靠山,如果他们成为你事业或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他们的心里会非常难受,我想还没有这样的父母吧?

如果东北的环境好了,我想肯定会有不少人会回来,可是振兴东北这么多年了,还是依旧踟蹰不前,发展缓慢,老龄化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年轻人都走了,谁来养老?如果把老人也接走,虽然很美好,但是那是对东北的沉重打击,那是几代人都流失了,你觉得他们还会回来么?

留住年轻人,也就留住了老人,也就留住了下一代,如果再不做出改变,那么未来将是无法想象的。我们不仅要安稳住年轻人,也要关注中年人,在东北,中年人35-60岁之间的人,接近一半了,(别反驳我,自己查数据,网上都有)如果再不合理的利用起这个群体的力量,我想,别谈未来了。

最近要写东北底层了,那是最真实的东北,直击心灵深处的苍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