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各高校的保研工作已基本结束,有机构根据各高校宣布的推免名单和数据,统计了 海内部门重点高校的保研率。从表中可以看出,与前两年比拟,海内大部分重点高校的保研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泛起这样的情况,与今年的总体形势不无关系。一方面出国(境)率显著下降,往年如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出国(境)率一直维持在25%-30%之间,2021届毕业生申请出去的意愿明显降低,就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申请出国(境)的同学至少减少了一半以上;另一方面就业形势也不乐观,2020届毕业生尚有不少学生没有实现顺利就业,2021届的秋招已经开始,也就意味着2021届毕业生已经加入就业雄师。加上2020年考研失利的学生,不管是考研,仍是就业形势都不轻易乐观。

即便是比较稳妥的保研,竞争也比往年更激烈。固然不少高校的保研比例进步,但保研的成绩显著要求更高,同样以我所在的学院为例,2021届保研GPA比2020届进步了0.6(GPA最高4.3),更多的学生只能选择考研或者就业。

保研率的进步,并不能完全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题目。而且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考研的难度。在师资气力有限,招生名额一定的情况下,保研名额的增加,相应留给统考学生的名额可能会更少,部门专业的名额基本已被保研的同学占据,统考的同学即便成绩优秀,也有可能只能接受调剂。

这对预备考研的同学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已经连续两年增长超过50万,但还有可能进一步大幅增加,已经有不少机构猜测2021届考研的学生将超过400万。

固然有不少高校计划研究生继承扩招,但主要集中在专业硕士。相比较而言,专业硕士的花销更高,膏火更贵,部门学校还不提供宿舍,需要自己在校内外住宿,学历的社会认可度也还需要进一步检修,即便不少同学考研的目的是就业,但仍旧但愿能够读学硕而非专硕。

但是今后这可能是一个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据教育部的通知,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枢纽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种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目。简朴说应用型研究生所占比例会更高,注重实际题目的解决和出产技能的改进,专业硕士就是以就业为培养的目标和导向;学术硕士可能会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研究型高校和部门基础学科,主要解决科技上的困难。

这样的情况下,考研的学生该如何应对?既然专硕扩招是大的趋势,一方面说明今后想要通过统考的方式进入名校可能会越来越难,当然,越难说明“含金量”越高,名校的学术硕士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能会更好;另一方面也说明专业会对研究生未来的影响会有更大的影响。

做一个斗胆的设想,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学术型研究生,招收的都是学习成绩优异,有钻研精神的学生,未来主要从事科学研究,解决科技困难,就业去向主要是科研机构,高校,高新企业等,会有一批高新技术通过他们创造出来;而更多的专业硕士把握了相对扎实的专业技能,与企业出产更为紧密,学习能力也更强,可以将科技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换一句话说,社会分工或许会更加明确,也更加精准。

假如你考研的目的就是拿到研究生学历,利便就业,建议就不要一味选择冲击名校,一是名校考研历来竞争激烈,特别是名校考研学生增加的情况下,普通院校的同学即便初试考了高分,复试的时候也可能存在多方面的劣势;二是专业上风体现显著的情况下,名校在就业方面的上风会淡化不少。

报考前对导师的了解将变得更加重要,特别是考专硕的同学,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不少导师仍旧是以科研为主,但是专硕更多需要的实在是企业实践的机会,所以假如导师有自己的企业或者合作企业,相应学生获得实习和未来就业的机会会相对更多。

当然,学硕的情况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目标尽量向研究型大学靠拢,但报考之前一定要查询学校和专业的保研情况,不然非常容易泛起自己尽力了考了高分还很难上岸的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