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聊聊電子遊戲的另一張臉

江山

我打的第一款電子遊戲是《坦克大戰》。當黃色卡帶插入小霸王遊戲機卡槽、電視機熒幕上出現game play幾個詞時,我和小夥伴便會深吸一口氣、握緊手柄、南征北戰。

上了初中,網絡遊戲捲起一陣風暴。那時,電腦是個稀罕物件,誰能在自家玩遊戲,足以被大家豔羨。每隔一段時間,某同學逃課泡網吧的事蹟就會名揚千里。這時,父母老師“玩物喪志”的警告便會如期而至,勸說中夾雜着新聞報道中游戲毀人的悲劇故事。

儘管老師、家長如臨大敵,也無法阻擋電子遊戲遍佈天下的大勢。如今,電子遊戲已超越電影、電視、音樂和書籍,成爲娛樂產業中最賺錢的行業之一。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遊戲用戶規模達到5.40億,佔網民的57.4%。在全球範圍內,有20億人在玩電子遊戲。

從小到大,我玩遊戲總是偷偷摸摸、惴惴不安,自覺它天生帶着一種原罪,讓人心生悔意卻又欲罷不能。電子遊戲被套上太多輿論枷鎖。

其幾大原罪,主要兩點是使人上癮和懶於思考。但多項研究發現,一些電子遊戲可以增強玩家一系列認知技能,例如空間導航、推理、記憶和感知能力。

最近,《人類神經科學前沿》發表了一項研究,27名年齡18-40歲之間的受試者接受測試,即使一部分人只在青春期玩過電子遊戲,此後不再接觸,他們在記憶力、反應力和3D空間理解方面都有明顯優勢。

這項由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開放大學研究團隊領銜的研究將受試者分爲兩組,一組在14歲前玩過電子遊戲,另一組則沒有相關接觸。兩組受試者被要求每天玩1.5小時電子遊戲《超級馬里奧64》,持續10天,前後進行兩次認知測試。這款遊戲在此前研究中被發現會使玩家大腦海馬體中的灰質增加。

一開始,沒有玩過遊戲的受試者在認知測試中得分較低,但是隨着遊戲時間的增加,他們逐漸趕上了小時候就玩過遊戲的受試者,當然從小玩遊戲的受試者發揮一直比較穩定。儘管這個研究結果不能解答遊戲對成年人是否有持續影響力,但至少證明小時候玩遊戲並不會“侵蝕”人們的大腦。

電子遊戲會影響大腦區域,也不是祕密。一些研究發現,遊戲玩家的持續注意力和選擇性注意力更強,能更快地專注於有挑戰性的任務。玩射擊遊戲會提高玩家對三維物體的思考能力,而解謎類遊戲的玩家都是細節控。就算駕駛慣了“極速飛車”,玩家也不會在現實世界裏橫衝直撞,反而能在迷霧中更好地辨別交通標誌。

2013年,美國心理學會曾發佈一項長期研究,結論顯示玩電子遊戲幫助孩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者通過調查發現,青少年玩戰略類電子遊戲(例如角色扮演遊戲)的次數越多,第二年在解決問題和提高成績方面的進步就越大。

我可以沾沾自喜地表示,如今我在陌生地域的良好路感來自在《仙劍奇俠傳》亂走迷宮的經驗積累。一次不小心被關進落鎖的教學樓裏時,我憑着多年玩密室逃脫遊戲的經驗,找到電話號碼叫來保安,內心毫不驚慌。

但不可否認的是,遊戲成癮的確是橫亙在世界玩家面前的一道大坎兒。電子遊戲往往模擬出一個真實世界的縮影或虛構的幻想世界,在這些世界裏,人們通過沉浸式體驗收穫更多目標感和成就感——通關雖然艱難但尚能努力,氪金自可扭轉命運。利用心理技巧設計讓人上癮的遊戲,是一項普通的行業技能。

2019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在最新版的《國際疾病分類》中正式將“遊戲障礙”歸結爲行爲成癮性精神疾病的一種,特點是對遊戲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於遊戲,導致在個人、家庭、社交、教育、職場或其他重要領域受到重大的損害,並通常明顯持續了至少12個月。

也有人認爲,沉迷遊戲不一定是對遊戲本身上癮,而是玩家存在更多潛在的精神問題,例如抑鬱或焦慮,擔憂遊戲成癮更多來源於人們對新技術的道德恐慌,而不是科學研究和臨牀數據,就如同電影誕生伊始,銀幕上迎面駛來的火車,令觀衆大叫着逃出影院。也有人提出,世衛組織將電子遊戲成癮列爲正式疾病,有可能會讓一堆不靠譜的“療法”從中牟利。

美國楊百翰大學一項爲期6年對電子遊戲成癮的研究發現,大約90%的遊戲玩家的遊戲方式沒有危害或不會帶來長期負面影響。只有大約10%的遊戲玩家花在玩電子遊戲上的時間過多,在心理、社交和行爲上遭受痛苦。

這項研究還注意到,親社會行爲水平低的人更容易成癮。穩定健康的社會環境和鼓勵助人互助、分享合作,往往是預防成癮的良藥。曾令家長愛、孩子痛的電擊療法大可不必施行。

而另一方面,對遊戲玩家的刻板印象——宅、社恐、社會成就低等也應糾正。201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玩暴力遊戲的人,也更傾向於合作,並更有可能在玩遊戲時幫助他人。超過70%的遊戲玩家會呼朋引伴,全世界有數百萬人進入“魔獸世界”之類的電子遊戲,在虛擬世界的社交社區中,他們需要迅速決定該信任或拒絕誰,以及如何領導團隊。

美國東卡羅萊納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天玩30分鐘的“憤怒的小鳥”或“俄羅斯方塊”可以緩解焦慮症和抑鬱症的症狀。一款空間導航視頻遊戲還可以幫助老年人診斷早期阿爾茨海默病。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有了更多居家的時間,電子遊戲搶佔了新的生活空間。遊戲《瘟疫公司》《模擬人生》一時成爲下載熱門。我的朋友中,有人從日本揹回健身環在家裏做運動,有人在大型觀光遊戲《刺客信條》裏上躥下跳、飽覽世界勝景,有人在模擬經營類遊戲裏和分隔兩地的戀人攜手創業。很難用嚴謹的科學方法量化他們的收穫,但這段“離不開遊戲的日子”一定令他們難忘。

世界上第一款電子遊戲的誕生純屬誤打誤撞。1958年10月,美國物理學家威廉·希金博瑟姆發明了一款極簡計算機網球遊戲,只是爲了給他所在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嚴肅的科學展覽增添一些趣味性。

這個“新生兒”完美詮釋極簡風格——笨重的陰極射線管顯示器上,網球場只由兩條線段組成,一條代表地面,另一條代表網,球是一個來回彈跳的點。玩家可以旋轉旋鈕調整球的角度,按下按鈕將球擊向另一位玩家。令科學家意外的是,電子遊戲迅速成爲展覽中的明星,人們排着長隊想獲得參加比賽的機會。

那位主責主業是防止核武器擴散的物理學家沒想到,人類防核擴散依然任重道遠,而當年一個偶然的嘗試,已經擴散到全世界。

江山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0年10月21日 06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