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州基層衛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訓班現場。

格爾木市組織基層衛生院醫務人員開展實操培訓。

村醫包林泰入戶爲羣衆檢查。省衛生健康委供圖

一年四季的守候、隨叫隨到的出診、村民慢病管理、健康知識宣教……這是一個村醫工作的日常。不管颳風下雨,無論白天黑夜,只要患者有需要,村醫總會第一時間出現。村醫日復一日堅守着自己的崗位,履行着醫生的職責,只爲守護羣衆的健康。

紮根基層惠及羣衆

經過五十餘年的發展,時至今日,國家整體醫療技術大幅提升,新醫改讓基層醫療技術有了更多扶持,分級診療、遠程會診、上下轉診等醫改政策,讓基層羣衆尤其是農民羣衆在家門口也能得到國家級、省級專家的親診,醫共體和健共體內,基層羣衆也能經綠色通道迅速從鄉鎮醫院轉到省市級醫院接受更好治療。但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醫療水平發展到何種程度,鄉村醫生在基層的作用,依然舉足輕重。

先講兩個故事,一個是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年海東市沙溝鄉沙溝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另一則發生在最近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小寺村。雖然年代不同,地域不同,但村醫在成爲農村人健康“守護人”方面,發揮了同樣至關重要的作用。

1989年11月的一個夜晚,一個小女孩因痢疾奄奄一息。她家深處腦山地帶,大醫院對於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地方。孩子的父母心急如焚,好在距離他們家三公里的地方就有一個村衛生室,父親揹着女孩即刻前往衛生室,村醫爲女孩及時打上點滴,孩子急促的呼吸平穩了下來,她得救了。

2017年,海東市互助縣威遠鎮小寺村70歲的獨居老人張兵(化名)查出肺氣腫,這讓老人原本幾乎沒有什麼收入來源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他的女兒已經出嫁,不能每日照料他,多數時候家裏就他一個人。並且女兒也是農民,沒有多餘的錢拿出來幫父親治病,張兵的生活靠政府低保補助維持。張兵不願意上大醫院花錢看病,症狀發作時,他會去附近的村衛生室打個針開個藥,症狀慢慢也有了緩解。時間長了,他與村醫成了朋友,自己下不了地時,村醫也會上門,主動詢問病情,並給他量血壓測血糖。

張兵說,剛患病時自己一個人,害怕無人照料,沒想到村醫幫他重燃了生活的希望,多數時候能得到上門免費診治的服務,病痛減輕時他還能幫女兒帶帶外孫子,感覺生活又有了新的盼頭。

隨着時代的發展,很多人覺得,村醫存在的價值會越來越低,遲早會被淘汰。其實,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村醫在治療農村羣衆基礎病方面依然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對村醫的扶持也在不斷加大。據統計,海東市互助縣全縣有村衛生室294所,鄉村醫生361名,其中取得執業(含助理和鄉村全科助理)醫師資格的村醫有153名,擁有鄉村醫生資格的208名。在我省牧區,村醫的數量也佔着很大的比例,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目前村衛生室有337所,鄉村醫生353人。而地廣人稀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村醫數量也很可觀,45個鄉鎮188個行政村中,鄉村醫生的人數達到了283人。村醫已不是以往我們普遍認爲的“認識幾個字的農民”充當,他們大多數都是正規醫學院校畢業,並定期進行專業培訓,還有部分因爲精湛的技術和全心全意爲基層羣衆服務的仁愛和博大,獲評“高原好醫生”等榮譽稱號。

與時俱進提升水平

村醫、村衛生室的存在,其性質和城市裏的社區服務中心和醫務人員一樣,承擔着村級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扶貧等服務,是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網底,是農村居民享有和利用衛生服務的第一接觸點。當然,隨着時代的發展,村醫不光要爲農民羣衆看病,還要看好病,看得好,這就要求村醫必須與時俱進,有過硬的醫療技術纔行。

近年來,隨着醫改政策的不斷深入,很多地方也在積極探索對村衛生室的管理和對村醫的扶持。我省多地不斷推出鄉村醫生能力提升計劃,比如開展各類鄉村醫生培訓班、送醫進修提升技能等,不斷提升鄉村醫生的綜合水平,並通過改變工資待遇、完善鄉村醫生養老和退出政策等方式激勵村醫工作積極性,鼓勵他們積極考取職業資格證書。

爲了扶持村醫在農村起到爲患者健康保駕護航的作用,2019年互助縣發放村衛生室運轉、村醫補助和養老保險補助資金達538.32萬元,爲340名離崗鄉村醫生補助111.252萬元,並建立了鄉村醫生長效培養機制和准入退出機制;海西州主要以培訓爲主,2020年,州衛健委聯合州人社局、柴達木職業技術學院舉辦鄉村醫生培訓班,培訓村醫達100餘人;果洛州通過鄉村醫生養老、退出政策制訂和落實,建立在崗鄉村醫生多渠道補償機制,以及省內中高等醫學(衛生)院校(含中藏醫藥院校),設置臨牀醫學專業全科醫生,實施“村來村去”面向村衛生室開展3年制中專、高職免費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等,以此建立健全鄉村醫生隊伍。此外,我省各市州對全市州範圍內的鄉村醫生,積極開展傳染病預防、急診急救以及內科項目的培訓。

互助縣威遠鎮小寺村的村醫包林泰,被評爲2020年“高原好醫生”。可以說,包林泰就受益於村醫相關各類扶持政策和培訓計劃。包林泰從1984年4月擔任互助縣威遠鎮小寺村農村醫生到現在已有26年,在這20多年的村醫生涯中,很多村民基於他的用心治療,健康得以恢復。但起初包林泰在診治過程中遇到疑難雜症時,也時常感覺力不從心,尤其隨着接觸病人數量的增多,他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知識的欠缺和匱乏。

“幸運的是,我趕上了好時代、遇到了好政策,有了很多進修學習的機會,自己的專業知識得到擴充,專業技術上的差距得以彌補。”包林泰說。1985年9月到1989年8月,包林泰在山東醫科大學進修三年,此後他又通過四年的努力,拿到了青海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證書。

隨着理論知識的儲備,實踐經驗的增長,包林泰的醫術慢慢變得越來越好。一名家住五峯鄉上馬村的病人,因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導致癱瘓,來到包林泰的村衛生室診治,包林泰爲患者把了脈開了藥,並三個月風雨無阻上門爲患者施以鍼灸及湯藥配合治療,經過包林泰的治療,現在這名患者已經能下地走路了。

“看到自己的農民朋友,通過自己的診治得以康復,我就覺得很滿足,很開心。我也深知,雖然政府出臺了不少培養和激勵村醫的政策,但村醫的出路還得自己把握,只有與時俱進,努力提升自我,纔是村醫經久不衰的路子,所以關於學習這件事,我絕對不會有半點放鬆,會一直探索、前進,不斷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造福更多鄉村羣衆。”包林泰說。

近年來,我省村醫的整體素養和執業能力因爲精細化和針對性培養有了大幅提升,村級衛生室發揮職能作用越來越成熟,鄉村羣衆對村醫也比以往有了更多的信任和依賴。可見,“農村醫生學有所用”已在農村發揮實效。

作者:李雪萌 通訊員 韓明媚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 聲明:以上內容版權爲《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臺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