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 汉纪九

汉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

【原文】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其议。大行王恢,燕人也,习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韩安国曰:“匈奴迁徙鸟举,难得而制,自上古不属为人。今汉行数千里与之争利,则人马罢乏;虏以全制其敝,此危道也。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译文】

匈奴前来请求和亲结好,武帝让群臣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熟悉匈奴情况,他提议说:“汉与匈奴和亲,大概不过几年,他们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同意和亲的要求,发兵攻打匈奴。”韩安国说:“匈奴经常迁徙;如同鸟飞一样,很难制服他们,自上古以来,都不把他们看做人类,现在如果汉军远征千里之外与匈奴争强斗胜,就会人马疲惫;敌人以逸待劳,这是很危险的。不如与匈奴和亲。”群臣参加议论的,大多附和韩安国的意见。因此,武帝允许汉匈和亲。

【解析】

和亲政策从刘邦平城之围后就开始,一直到材料发生个时间点,已经有近70年。

期间惠帝、文帝、景帝在位期间都有过和亲,算是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惯例。

此时,匈奴提出要和亲,完全可以按照惯例来办,不过汉武帝却将这件事拿出来讨论。

这就是上面这段材料最有意思的地方了。

明面上是讨论汉匈和亲,其实是汉武帝与群臣之间发生的博弈。

注意这个时间点,窦太皇太后去世一年左右。

之前汉武帝被窦太皇太后压着有四年多无所作为,头上的这座大山现在没了,汉武帝迫不及待的想搞点事情来树立自己的权威。

匈奴方面,同样也知道窦太皇太后去世的消息,见汉武帝掌权,也以和亲之事来试探汉武帝对匈奴的态度。

如果汉武帝对匈奴暂时没啥想法,那么直接按照惯例来办就行了。

但是,把原先有惯例参照的事情抛出来讨论,那就是显然对原有的惯例处置不满意,要换个方式。

对于汉武帝表露出来的态度,满朝文武都看得出来,关键就是看谁顺着汉武帝的意思提出来。

大行令王恢迫不及待的说出了汉武帝的意思。

先说说大行令是个什么官?

相当于外交部,在汉朝原先叫典客,在汉景帝时期改名叫大行令,汉武帝时期改名叫鸿寺,属于九卿之一。

王恢顺杆爬啥意思?

一方面是汉武帝现在掌权,对朝堂中人事有一些调整,加上之前各种对外政策的积极措施,如果他这个分管外交的官员不在这个方面和汉武帝保持一致,那么他的位置算是做到头了。

另一方面,抱紧汉武帝大腿,想往上爬。

至于他说的那些东西,难道以前文帝、景帝与匈奴和亲就不存在吗毁约问题吗?

既然存在那为什么文帝景帝还依然继续和亲?

难道文帝景帝朝满堂诸公不如王恢有见识?

韩安国出来反驳了王恢,怎么反驳的不是重点。

关键是,王恢拒绝和亲,某种程度更体现了汉武帝的意思。

而韩安国说的问题,更多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汉匈和亲的问题。

注意此时,汉武帝仍然没有表态。

接下来,又出现了之前文章提到的,汉武帝让群臣辩论的场景。

群臣议者多附安国。

这八个字,传递了四层意思。

其一,群臣有辩论的过程。

其二,结果选择支持韩安国的人多。

其三,在汉武帝把这件事抛出来讨论之后,依然有大多数人没有站在汉武帝这边,显然汉武帝对朝堂的控制力还是不够。

其四,对于汉匈政策,更多人倾向于维持现状,而不是改变,与汉武帝在思想上无法统一。

到这里汉武帝才表态,继续和亲政策。

为什么此时汉武帝才表态?

在之前那篇,领导要让员工“吵”起来的篇文章中已经提到,让员工先论论,看谁谁支持谁反对、众人风向如何。

如果绝大多数人都同意赞同,那么直接就干,内部聚集合力是最大的,成事概率大。

就算是出问题了,承担责任作为上位者也能够减少很多压力,毕竟是大家都同意,大家都有责任。

但是如果,上位者一开始就摆明车马说我要这么干,下面怎么表态?

只有说服从安排。难道说反对,和领导对着干?

所以,汉武帝之前把匈奴请求和亲之事拿出来讨论,算是隐形表态,没有直说,留足了进退空间。

而通过王恢之口说不要继续搞和亲,那就等于是王恢的意思。

到时候,出现问题,可以推在王恢头上。

这也是一种权术。

乾纲独断的决策,固然体现上位者的权威和魄力,但是同时也把所有的压力、责任集中在了上位者身上。

如果说,上位者积威已久,大权在握,如此这般问题不大。

但是如果上位才上位,权力不稳,就如此独断,成了还好,败了对其威信就是极大的打击,和刀尖上跳舞没啥区别。

一年后马邑之围的决策,就是王恢搞事情,汉武帝乾纲独断,结果出动几十万人,什么都没捞到,搞的汉武帝是极其被动,直接把王恢丢出来杀了背黑锅,这个后面会分析,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

所以,看似上面兜兜转转一圈又回到和亲的老路上。

表面上是和亲问题,实际上却是汉武帝通过这件事对自己权力的控制与朝堂群臣,进行测试与试探。

这下,谁是朋友、谁能争取,之后要干什么事,汉武帝心中就有数。

至于和亲,反正已经和亲了70年,不在乎多等一两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