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52,《三国史话》连载22,欢迎收看。

诸葛亮治蜀,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一改东汉“亲小人,远贤臣”,刘璋选士不注重贤能的弊端,“任人唯贤"。他说,选用正直的人,废弃邪曲的人,其国才能安定。

又说: “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为人择官(即“任人唯亲")者乱,为官择人者治。”认为选用贤能是治理好国家的关键。因此,他把德才兼备的人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他们的作用。

01、七条“知人之道”

为了有效地考察、识别和使用人才,诸葛亮提出了七条“知人之道”: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向他提出答案不同的问题,观察他的志向;

(二)“穷力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向他提出尖锐的难题,观察他的应变能力;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请他出谋划策,观察他的见识;

(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就是告诉他存在艰难危险,观察他的勇敢精神;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就是同他开怀畅饮,观察他的品性和醉酒后所显示的本色;

(六)“临之以,而观其廉”,就是让他有利可图,观察他是否廉洁;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托他办事,观察他是否守信用。

这种对人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方面进行了解、考察的办法,也是七条用人的标准。

如绥南中郎将张翼,因讨伐叛乱者南夷豪帅刘胄不力,被诸葛亮撤职,部下劝他马上离职回成都去就罪,他认为不合适,说:“不能这样,由于蛮夷蠢动,我讨伐不力,工作不称职,才被征还,可是代替我的人还未来到,我正在战场上,应当运粮积谷,为灭贼储备物资,哪能以黜退之故而废公家之务呢?”继续统摄军队,毫不懈怠,直到代替他的马忠来到时,他才出发回成都。

马忠依靠张翼打下的基础,很快平定了刘胄的叛乱。对于张冀以大局为重,“志存公家”,诸葛亮了解之后十分满意,北伐时以他为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

02、杜绝官场“五害”

在对官吏的考核方面,诸葛亮也很重视。

诸葛亮考核官吏的标准之一,是“务知人之所苦”,即以官吏对老百姓的态度,是否注意民间疾苦为考查的重点。他把东汉以来贪官污吏鱼肉人民的表现,归纳为“五害”:

(一)“因公为私,乘权作奸",“内侵于官,外采于民";

(二)“过重罚轻,法令不均,无罪被辜,以致灭身" ;

(三)“纵罪恶之吏,害告诉(控告申诉)之人";

(四)“阿私所亲,枉克所恨",“不承法制,更因赋敛","诈伪储备,以成家产";

(五)贪图报功,加重人民负担,“民失其职",无法生存。

凡有“五害”的官吏,必须惩罚,没有“五害”的官吏,一定奖赏。

诸葛亮通过对官吏的考核给予赏罚升降,使蜀汉的多数官吏不敢过分为非作歹,欺压人民,能够忠于蜀汉,注意清廉,工作讲究实效,政治比较清明。

03、重用“贞亮死节之臣”

诸葛亮选用人才,不以资历出身为限,如:

巴郡人(字伯岐),出身低微,刘璋时官位不高,刘备时仅为州从事,诸葛亮见他很有才能,"识断明果”,并有“忠诚之节”,提拔他为越嶲太守,去处理复杂的民族关系。张嶷施以恩信,蛮夷皆服,在贯彻诸葛亮的“和夷”政策方面,起了不小作用。

王平(字子均),出身士卒,“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 , 原是曹操手下小军官,刘备征汉中时投降刘备。由于他肯于学习, "遵履法度,言不戏谑",“忠勇而严整", 又是一个有实践经验的将领,在街亭之战时立了功,诸葛亮提拔他为讨寇将军。在以后同曹魏的战争中发挥了不小作用。

蒋琬(字公琰),本是荆州一个缮写文书的小吏,随刘备入蜀,任广都县长。刘备到广都视察时,发现他不理众事,饮酒沉醉,想加罪于他。诸葛亮认为蒋琬是个大才,劝刘备说:"蒋琬是国家栋梁,不是仅治百里(指一县)地方的人才。他为政以安抚人民为本,不以修饰门面为先。”刘备敬重诸葛亮,对蒋琬未加罪,只给予免官处罚。

诸葛亮辅佐刘禅后,先以蒋琬为东曹掾,然后提拔他为参军,北伐时以其为长史,加抚军将军,负责留守成都,支援前线。蒋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诸葛亮称赞说:“公琰志向忠诚高雅,应该是与我共同辅助帝王大业的人。”密表后主刘禅,推荐他为自己的接班人,说:“我一旦有不幸,身后的事应交给蒋琬承担。“诸葛亮死后,蒋琬掌握朝权,能够继承贯彻诸葛亮的施政方针,处理国家大事比较稳当,使蜀汉政治有了一个相当长的稳定时期。

还有姜维(字伯约),也是诸葛亮破格提拔起来的。姜维是天水冀县人,在本郡当个小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姜维归降。诸葛亮很赏识他的才能,以其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当时他只有27岁。

诸葛亮在给张裔、蒋琬的信中称赞说:“姜伯约对大业忠诚勤奋,思虑问题精细周到,考察他所具备的才能,永南(李邵字)、季常(马良字)那些人都比不上他。这个人是凉州的高明之士。”又说:“姜伯约在军事方面非常机智能干,既有胆识、深明大义,又对兵法很有研究。这个人心里想着汉室,才能超过常人。”

后来诸葛亮提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姜维肩负北伐重任,成为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

上述情况表明,诸葛亮在用人实践中,是注重德才兼备标准的,像张嶷、王平、蒋琬、姜维、杨洪等,不仅有智慧才能,而且是忠诚、忠勇,有品德节操的“贞亮死节之臣”。

04、重视博览群书的通经学士

在任用和提拔人才时,诸葛亮除重视政治军事才能出众的人士外,也注意那些通经学士,如被称为“州之俊秀”的杜微、秦宓、五梁,“兼通诸经”的谯周,皆为诸葛亮所录用。“皆一时之学士”杜琼、尹默、许慈、孟光等,也都为诸葛亮所提拔。

而刘备对通经学士则重视不够,这表现了诸葛亮与刘备用人的不同特点。

杜微是益州德高望重的学者。刘璋时以疾去官,刘备时他闭门不出,诸葛亮为了争取他的合作,先任其为主薄,杜微推辞,诸葛亮就用车把他接来,亲自接见。

由于杜微耳聋,诸葛亮就执笔书写同他交谈。诸葛亮诚恳地说:“我空虚没有真才实学,统理你所在的益州,我感到自己德行浅薄而责任重大,为此而忧虑重重。圣上今年才十八岁,秉性仁慈聪敏,爱慕有德之人,恭待有才之士。天下的人思念仰慕汉室,我想和你一起承接天命,顺应民心,辅佐这位圣明君主,从而振兴大汉末世的功业,在史册上留下功勋。”

杜微推托自己有病,请求回归故里,诸葛亮又耐心地用书面方式答复他说:“曹丕篡夺帝位,把自己立为皇帝。我要和各位贤人一起,趁他为非作歹时用正义消灭他,奇怪的是你还没教诲我,就想要求回到山野去。曹丕现在又大兴劳役,进攻东吴,我们乘曹丕劳役繁多的机会,暂且封闭边境,鼓励农桑,养育百姓,生息万物,同时修造纥甲和兵器,等待曹军疲惫,然后再去讨伐他。这样,可以让军队不打仗,人民不劳苦,而平定天下。你只要用德望辅佐国政就行了,不求你过问军事,为什么你还急切地要求离去呢!”

杜微被诸葛亮的坦诚和敬重所感动,诸葛亮根据他的意愿,任他为谏议大夫。

秦宓是益州的著名学士,刘备征吴时,他陈说天时不利,被下狱,后放出。诸葛亮领益州牧后,以秦宓为别驾,以后提升很快,由左中郎将、长水校尉,直到九卿之一的大司农。

五梁是益州文士,“以儒学节操称",诸葛亮先辟其为功曹,后来从议郎升为谏议大夫。

谯周出身经学世家,是益州著名学者, “研精六经,尤善书札”,诸葛亮领益州牧后,以其为劝学从事,掌管教育,还直接培养学生,成效显著。

杜琼“学业入深",刘备时以其为议曹从事,诸葛亮提拔他为谏议大夫,以后升迁至太常(九卿之一)。

孟光“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刘备时以其为议郎,诸葛亮提拔他为符节令,以后升迁很快,直至大司农。

许慈深通经学,擅长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之学,刘备时为学士,典掌旧文,诸葛亮提拔他,官至大长秋(九卿之一)。

尹默青年时以为益州“多贵”今文经学,便到荆州,跟从司马徽、宋忠学习古文经学,从而“通诸经史”。古文经学反对今文经学的谶纬迷信思想,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刘备时以其为劝学从事,诸葛亮提拔他为谏议大夫、军祭酒。

上述情况表明,诸葛亮辅佐刘禅后,对精通儒家经学而有文化的人,更加重视了。

为了选用更多贤才,诸葛亮还鼓励属下和各州郡长官向上推荐人才。曾任广汉太守的姚伷,在诸葛亮北伐时为丞相掾,他注意推荐人才,诸葛亮便向僚属们夸奖说:“真诚辅佐君王是没有什么能比推荐人才的作用更大,推荐人才则应让他们各自从事他们所擅长的工作。现在姚掾史刚柔并存,以扩展政治、军事等方面用人的需要,可以称得上渊博典雅。希望大家都像他那样重视这项工作。”

上述情况表明,诸葛亮既注意选用和提拔德才兼备的贤官,又注意对官吏的培养和考核,他的用人养才方针,保证了蜀汉官吏较高的素质,从而使蜀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局面。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三国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