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熬夜是一種危害人體的不良習慣,但是作爲生活中經常遇到或做到的一種現象,我們或多或少都熬過夜。工作壓力大或者是工作量多,搞得晚上睡不着。在危險的情況下犯困,打瞌睡就可能對我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近日,來自中科院的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徐敏研究組與北京大學李毓龍研究組,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睡眠的最新研究,合作揭示了“睏意”究竟是如何在腦中產生的。經過實驗,在老鼠的的大腦中找出了調控睏意的神經元,減少神經元,老鼠的睡眠時間就大大降低。也就是說可以少睡覺,但是並不困。

研究指出,睡眠行爲的核心特徵是“睡眠穩態調控”,也就是說清醒的時間越長,睏意就越多,然後導致睡眠,睏意在睡眠時就會逐漸清除。根據多年來的研究,目前普遍認爲,睏意與一種叫“腺苷”的分子不斷積累有關。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改善神經元,減少腺苷的產生,來減少睏意。結果表明,老鼠的睡眠時間減少了20%,但是其他時間一點都不困。雖然是通過人爲有創傷性的方式來干預睡眠,但這也至少是提供了一種思路。

也許在未來可以通過簡單的干預或者是藥物來調節睡眠,這樣的話就可以減少很多危險的工作,實現人與工作的完美契合。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