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闻

专访“新京剧”创始人储兰兰:坚持与时俱进 矢志传承创新

04:56

储兰兰演出掠影。

在京剧“唱念做打”的世界里,“新京剧”的表演形式自出现起一直广受关注。作为“新京剧”创始人,京剧名家、兰新剧团团长储兰兰曾将《诗经》里的句子与京剧艺术相融合,创演了曲目《永以为好》。作品脍炙人口,大受戏迷、特别是年轻戏迷的欢迎。

从“新京剧”概念问世到如今,已走过13个年头。储兰兰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自己及剧团向中外朋友介绍“新京剧”的概念时,都会谈及“新京剧”的英文名称“I Beijing Opera”,这意味着“新京剧”是有创意、有创新、国际化、可流传的新的京剧艺术形式。

中国城市报:历经13载,“新京剧”在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落脚点是什么?做了哪些尝试?

储兰兰:2003年甚至更早的时候,我便开始研究、探索京剧传承与创新的方式。对于受众的接受度问题,一直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

“新京剧”源于京剧,又不同于京剧,是在传承基础上对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的创新与发展,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从国粹到国际化的发展。

近些年,我注重研究内容方面。“新京剧”重点采用中国古典诗词集句,即对从《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词乃至民国时期优秀经典诗词中采集的佳句,按新的主题和意境重新组合,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

我愿从专业化的层面谈音乐及唱腔问题。“新京剧”在保留京剧西皮、二黄腔调韵味的基础上,大胆吸纳中外多种艺术元素和艺术表现手法,通过与现代艺术有机融合,对京剧表演程序的“四功五法”及行当加以改造创新, 使其更加贴近时代,尤其适应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效果。此外,再加上科技赋能,使其以较新的方式演绎出来。

探索“新京剧”是一个不断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过程。我们一路探索、一路更新、一路跟进时代。

中国城市报:新作《与子偕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思想?

储兰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新作《与子偕行》创作于2020年1月,作品唱词选自《诗经·秦风·无衣》。

这首诗慷慨激昂,是战士出征前的从军曲。全诗分别用“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互相召唤、互相激励、士气高昂、克服困难的情景;用“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情怀与大无畏精神;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描绘了战士们英勇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在层层递进中展示了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与子偕行》全曲风格则由清新淡雅的旋律开始,配合着孩子童真的念白和演唱者的娓娓道来,描绘出一份平静的场景。随着音乐的推动,进入到副歌,加入了大量的管弦乐,增加了音乐的强度和张力。间奏在保持副歌配器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打击乐、弦乐织体,通过复合型节奏的运用,在最后一遍副歌上运用了“紧打慢唱”的手法,使得音乐情绪更加激昂。不仅如此,全曲的结尾并不是常规的随着歌曲的结束而终止,而是在之前的配器基础上继续拓展间奏的音乐效果。

此外,《与子偕行》在古典诗句中增加了英文“to be with you(与你同在)”使主题更具国际化和包容性,体现了跨越语言、国界、种族的融合、大爱、和平、同舟共济的音乐理念。

中国城市报: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您为“新京剧”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哪些思考和准备?

储兰兰:从今年春节假期“宅家”开始,我就静下心来,琢磨出《“新京剧”创新与发展》一书。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灵感的要属《诗经》。我一直在思考《诗经》中的作品能千年传唱、流传至今的秘诀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什么?什么是永恒的?

慢慢地我领悟到,真正优秀的艺术一定可以永久流传直至不朽。屈原《离骚》云:“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而“新京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发展之路还很漫长,这或许是值得我上下求索,毕生追求的事业。

在著书期间,我翻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发现内容繁杂,且时间跨度长,加上自己经验不足,便请教了周围的一些老师来帮助讲解资料。

近期,关于书籍的资料已整理得相对完善。全书内容可分为四个篇章,分别为传承与创新、作品与风格、实践与探索、评价与反响。这算是我对以往工作的一个回忆和总结,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实践工作打下了扎实的理论根基,也给每一位受众朋友提供了系统认知、学习“新京剧”的机会。

中国城市报:近年来,“新京剧”在校园普及和国际化传播方面有着哪些探索和实践?

储兰兰:“新京剧”进校园,既是国家教育部门的教学安排,也是“新京剧” 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将京剧艺术融入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讲课、展示、演出、互动、提问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各层级学生们展示中国国粹京剧及“新京剧”中所蓄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喜爱程度。

近几年,“新京剧”及其团队已陆续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先后到过北京四中、北京八中、厦门实验中学、北大附小等十几所中小学授课并实地演出示范。我们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推动“新京剧”和京剧艺术进校园,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接触、了解、喜欢并积极参与戏曲艺术的演出甚至创作。青少年通过学习、观摩、演练“新京剧”和京剧艺术,有利于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从而推动戏曲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不仅如此,“新京剧”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把走向国际,推动国际交流与传播作为使命及任务之一。“新京剧”通过国际化的演出、交流、传播活动,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文化艺术的底蕴和魅力,让语言不同、文化各异的外国观众都能看懂、接受“新京剧”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内涵。

中国城市报:在未来发展中,“新京剧”如何实现文化产业融合?有哪些目标和设想?

储兰兰:“新京剧”要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需要产业化支撑。近年来,我们已在产业化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比如,2018年,我们在浙江余姚策划了“新京剧丝路新动能创新基地”,这是中国云城·云产业总部基地的标杆项目之一,推动了“演研产学”一体化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在近期海南大学的交流座谈会上,我提到“新京剧”的创新化、普及化、国际化、产业化等相关内容,还提及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应打造“文化+艺术+科技+金融”的“四加”产文融合模式,并与海南大学校方就在海大开设“新京剧”名师工作坊及如何推动产文融合等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合作意向。

不仅如此,“新京剧”还要致力于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我们通过应用VR、AR、4K、 8K技术,摸索了一些经验。例如,将《大花脸》《君生我未生》《梨花颂》等剧目用VR技术虚拟化,虚实结合,增加演出表现效果。未来,我们考虑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即在线上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运用,在线下与演艺公司合作、建立或设立基地、新京剧艺术实验室和传播中心。

从“新京剧”的长远发展看,如今的“新京剧”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依然处于成长期,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精益求精,不断打造新的优秀剧目;提炼总结,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新京剧”戏曲理论,将唱中国声音、念中国故事、做中国概念、打中国品牌的“四功”发扬光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胡安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