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曠視科技將迎來10週歲。

對於一個創業公司而言,在這個關鍵的節點上尤爲關鍵。但相比十年前,當下的AI賽道除了比拼算法精度外,更加看重技術的場景落地。除此之外,雖然曠視科技估計達60億美元,但在其IPO歷程中,卻因美國禁令清單、收入不健康等原因一再被擱置,因此消除外界的質疑,重新樹立新的競爭優勢,是“新十年”開篇的首要任務。

曠視科技CEO印奇在接受媒體時表示,“希望今年年底之後,媒體叫我們最硬的AI公司!”這並不是印奇第一次提及“硬公司”的方向,早在曠視部署安防市場期間,業內便有提出曠視提供的軟硬組合解決方案,既包括軟件及算法的授權,也涉及攝像機及傳感器的銷售等,如果不是因爲其AI名氣過剩,那麼將其納入系統集成商的行列也是沒有任何爭議的。

但這樣的定位在安防行業中數不勝數,在AI算法差異不斷減小的情況下,在硬件及軟件上的優勢上,曠視並不突出。當前要保持不斷創新,在商業模式及產業鏈都在急速變化中,企業只有先活下去,纔有機會繼續變強。

據曠視招股書顯示,在 2017 年、2018 年和 2019 年上半年,曠視科技分別虧損了約 7.59 億元、 33.51 億元和 52 億人民幣對於曠視科技而言,要在消費端及安防行業之外,找到第三立足點,迫在眉睫。

2019 年初,曠視科技召開戰略發佈會,宣佈其品牌 LOGO 也從原來的 Face++ 變成 MEGVII,並將戰略從此前的“1 + 2”,升級爲“1 + 3”。多出來的“1”,正是供應鏈物聯網業務,也就是人們習慣說的“智慧物流”便是其中一部分。

2020年10月15日,曠視在北京召開了一場針對智慧物流領域的發佈會,首次系統對外闡釋了智慧物流業務戰略。

爲什麼是物流

從曠視科技的發展及戰略部署看,曠視之前的業務場景便包括城市管理、物流、零售、地產、手機、金融等垂直場景,物流在很早之前便是曠視科技的部署的場景之一。在曠視推出河圖產品後,外界的關注度驟然提升。

從智慧物流市場發展看,機器人和自動化的產品落地和普及速度在業內仍然過於緩慢,而且市場仍然處於萌芽階段,缺乏統籌全局,解決智慧物流週期長、成本高、落地難的問題的龍頭企業。

從國家政策支持的角度看,8月22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了《推動物流業製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並指出,鼓勵製造業企業開展物流智能化改造,推廣應用物流機器人、智能倉儲、自動分揀等新型物流技術裝備。而物流行業規模龐大、場景標準,是數字化推行的前哨,選擇這一時機切入佔盡天時。

 曠視做物流認真的嗎

在10月的發佈會上,曠視發佈了河圖2.0版本,並推出了7款最新的智能物流機器人設備。在其講述的供應鏈物聯網故事中:

在心怡天貓倉庫,河圖操作系統完成首秀。心怡物流是菜鳥最大的CP倉儲運營商,日峯值訂單處理達2500萬件。曠視爲其定製了智能化解決方案,部署50000+㎡倉庫面積,河圖調度500+機器人,最後實現分揀工作零失誤,效率由140件/人/小時提高到220件/人/小時,節約總體運營成本20%~30%;

在與徐福記的合作項目中,其生產的產品超過1000個品項,每天生產量超過1500噸,急需智能化改造。今年徐福記引入了曠視AGV和河圖系統,從引入到部署到項目實施僅花了五個月時間,物料搬運及時率和準確率達到了100%;

曠視贏得了全球最大柔性服裝類智能倉的訂單。這個項目需要依託河圖連接並調度10類近4000臺智能物流裝備,包括700餘臺移動機器人,對作業效率、多類型機器人協同、大集羣機器人管控等綜合能力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憑藉河圖卓越的生態連接、協同智能、仿真能力及紮實的落地交付能力,曠視最終贏得了這個訂單。

從現場公佈的數據來看,曠視在物流業務上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曠視成立了4個創新中心、3大研發製造基地,有數十款AI賦能的智能物流設備,河圖接入的生態合作伙伴近30家,有100多個商業項目應用落地,自動化集成項目覆蓋12個行業。

顯然在智慧物流領域,曠視科技找到了立足點及發力點。

曠視物流強在哪裏

一是人才。針對智慧物流,曠視特意建立了物流事業部,事業部組成了以物流業務部總經理徐慶才、機器人產品部王宏玉、頂級物流規劃專家王銀學爲核心,且核心成員的平均行業經驗在十五年以上的強大團隊。

其核心三巨頭簡歷如下:

徐慶才,曠視物流業務事業部總經理,中國物流系統領域的頂級專家、是多項物流行業標準的起草人;

王銀學,曠視物流業務事業部戰略和規劃發展中心負責人,中國現代化物流中心規劃的頂級專家、京東“亞洲一號”項目部負責人;

王宏玉,曠視機器人產品部總經理,擁有30年領域經驗、中國機器人領域頂級專家、中國移動機器人產業聯盟主席。

因此這個團隊打磨出來的產品,自然可以代表着國內智慧物流領域最頂尖的水平。值得補充說明的是,曠視之前提出的4 in 1的人才陣型,正在努力打造AI人才和行業人才全面融合的新型組織。這次發佈會,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爲是供應鏈物聯網新人才陣型的“成果展”。

二是開放。和很多物流機器人企業不太一樣的是,曠視專注底層技術,打造開放的生態。這點類似於華爲的“黑土地”戰略,有所爲有所不爲。因此除了自家產品外河圖可以無縫對接其他品牌機器人。曠視科技直言,如果說連接5、6臺確實誰都能做,但能連接千臺以上設備的也許就曠視一家。

在發佈會上,曠視科技牽頭與30餘家產、學、研機構成立了人工智能物流產業聯盟,聯盟成員包括其他物流機器人硬件公司等,曠視承諾會開放自身的算法和系統幫助他們實現智能化升級。

做大市場蛋糕,讓合作伙伴共享,才能真正推動產業進一步的發展,從而進一步做大企業,曠視科技的理念與華爲極爲類似。

回過頭看,曠視科技已經具備AGV、SLAM等技術,同時通過人才招攬進一步縮短行業理解、洞悉痛點的過程,無疑曠視科技已經是市場上最懂物流的AI公司。

後記

印奇在媒體採訪中也表示,AI經過2016~2017年的快速爆發,已經進入產業的深水區,步入“死亡之谷”。當前是各界對AI的高預期向下回落的階段,哪個AI企業能穿越這個死亡之谷很難預測。互聯網的下一個時代是物聯網時代,AI更像當年的搜索引擎。所以,AI是物聯網裏一個核心技術的能力,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技術創新的主軸,但不是產業落地的核心點。

這或許是曠視科技從算法公司轉型產品公司,硬派起來的原因。這種通過軟硬一體的價值閉環,會成爲更多AI創企效仿的模式,也意味着AI賽道上的競爭將更加的激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