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里有四个有名的女人(荡的那种):武大郎之妻潘金莲、宋江外家阎婆惜、杨雄之妻潘巧云和卢俊义之妻贾氏四个。

说潘巧云死得冤的,似乎是最近解读水浒热才有的观点,具体原因还罗列了不少:

潘巧云始终没有动过谋害杨雄的念头;杨雄经常不着家,潘巧云是被迫出轨;潘巧云在事败后感到羞愧,但也没想过把石秀杀人的事给捅出来,足见其是个有廉耻之心的人;不同于潘金莲杀夫、阎婆惜告夫、贾氏诬夫的做法,潘巧云的心一直都是在裴如海和尚身上,没有和他一起密谋害正夫杨雄,而是偷偷摸摸地偷情,做一对露水鸳鸯即可。就连那个撞破丑事的石秀,潘巧云的意思也是让杨雄把他赶走就得了,没动过什么歹毒的心思,所以裴如海勾引人妻,死固当然,但潘巧云最后却被割掉舌头,挖出心肝五脏,死得很惨。

现代人似乎觉得潘巧云出轨虽然不对,但杨雄也有一定的责任,这家庭事的对错本来就难说,加上潘巧云一直掩饰,杨雄的绿帽子其实还没带得街知巷闻,不像另外三位一样,出个轨还要大喇叭宣传,本来杨雄一纸休书把潘巧云休了就行,以自己的身份,再找一房就是,官名禄位依旧得以保存,也就不用上梁山做强盗了。所以不止潘巧云死得冤,连杨雄被迫落草也冤,最不冤的反而是那个把事从头看到尾的石秀。

说来奇怪,什么时候连出轨的错都能以各种借口来搪塞过去了呢?

现在网上最火的莫过于绿地某婷事件,就算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也会被每天刷屏的内容引得去看一下,从某些方面来看,某婷和潘巧云的情况是不是极为想象,只不过一个在书,一个在世而已。

话说多了,再来看看潘巧云的事:

潘巧云和裴和尚应该算是旧相识了,就算不是青梅竹马,但感情绝对比她和杨雄要深得多,在嫁给杨雄之前,两人一直是以兄妹相称,潘父还被裴如海称为干爹。书中两人第一次相见,是在潘巧云为自己的第一任丈夫王押司做祭日的时候,请了报恩寺的裴如海前来诵经,从她嘴里可以得知:

他是裴家绒线铺里小官人,出家在报恩寺中。因他师父是家里门徒,结拜我父为干爷,长奴两岁,因此上叫他师兄。他法名叫做海公。

这话是潘巧云向石秀介绍裴如海的,可为什么对一个没什么关系的石秀,要介绍得如此详细呢?简单一点说他是干哥哥,可以称呼为海公不就行了,干嘛连人家的家世,年岁都说了。或许正是欲盖弥彰之意,像我这样心思比较重的自然会想到别处去,也就难怪石秀听了介绍后,“肚里已有些瞧料了”。

反正潘巧云和裴如海是真正的郎有情、妾有意,也就没有西门庆和潘金莲那样要三五日沟通的情况,当夜见面两人就开始眉来眼去,要不是石秀还在,又碍着前夫的祭日,直接煎饼果子来一套都是可能的了。之后两人终于厮混在一起了,其频率也仅次于西门大官人和潘金莲,身旁一个如意郎君,外边一个护家法宝,潘巧云这日子过得也十分滋润,根本就没有想过:杨雄知道这事后的反应,以及外面知道这事后,杨雄的脸面何在?这和某婷难道不是一模一样吗?

潘巧云的羞怕,是在裴如海和尚被杀之后才有的担忧,而她的觉悟,是在她被骗上翠屏山,即将成为刀下鬼后才有的悔悟,可以说,如果不是这两件事的话,潘巧云未必就会有所谓的“廉耻之心”,她的悔悟,是在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后的期望止损做法,并不是说她就真心地觉得自己不对。如果说潘巧云真的有廉耻之心的话,第一次可以当作无知,第二次可以当作被骗,那第十几次的时候,不是心甘情愿又是什么呢?至于说潘巧云没有动过谋害杨雄的心思,那更是无稽之谈,难道她撺掇杨雄和石秀不和不是事实吗?后面石秀杀了通奸的裴如海和报信的头陀,虽说官府还在调查凶手是谁,可石秀已经是骑虎难下,没有后路了,而杨雄本人也是一个急性子,要是让他们两人遇到,一言不合之下大打出手,要么是杨雄杀了石秀,要么是石秀杀了杨雄,如此一来对两人都是灾难。

即便杨石二人后面能够在沟通中冰释前嫌,可石秀杀人是实,潘巧云只要诬陷他俩勾结杀人一事,杨雄不得已还是得逼上梁山的。在潘巧云后面被骗上翠屏山时,其实早就有了防备的心眼,不停地追问、质疑杨雄,如果潘巧云能够从翠屏山逃脱的话,很大可能还是会选择报官的,只是她没有这个机会就被杨雄给活剐了,所以我们并不能从潘巧云没谋害杨雄一事,就急忙为潘巧云洗白,她只是没机会去做而已。

其实从杨雄杀妻这事来说,六个当事人就没有一个冤的,杨雄因工作忽视了美妻,潘巧云耐不住寂寞而出轨,石秀杀人后又鼓动杨雄杀人,裴如海身在空门,心在世俗,潘巧云或许是他第一个得手的良妇,但绝不是最后一个,侍女迎儿和头陀也是乐成其事,帮助裴如海和潘巧云通奸,毫无廉耻,所以与其说潘巧云冤,倒不如说翠屏山冤,一座好生僻静的山,无来由地沾满了血污,走出了两个大盗,这才叫冤呢,是“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冤。

作者/狐史首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