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滸傳裏有四個有名的女人(蕩的那種):武大郎之妻潘金蓮、宋江外家閻婆惜、楊雄之妻潘巧雲和盧俊義之妻賈氏四個。

說潘巧雲死得冤的,似乎是最近解讀水滸熱纔有的觀點,具體原因還羅列了不少:

潘巧雲始終沒有動過謀害楊雄的念頭;楊雄經常不着家,潘巧雲是被迫出軌;潘巧雲在事敗後感到羞愧,但也沒想過把石秀殺人的事給捅出來,足見其是個有廉恥之心的人;不同於潘金蓮殺夫、閻婆惜告夫、賈氏誣夫的做法,潘巧雲的心一直都是在裴如海和尚身上,沒有和他一起密謀害正夫楊雄,而是偷偷摸摸地偷情,做一對露水鴛鴦即可。就連那個撞破醜事的石秀,潘巧雲的意思也是讓楊雄把他趕走就得了,沒動過什麼歹毒的心思,所以裴如海勾引人妻,死固當然,但潘巧雲最後卻被割掉舌頭,挖出心肝五臟,死得很慘。

現代人似乎覺得潘巧雲出軌雖然不對,但楊雄也有一定的責任,這家庭事的對錯本來就難說,加上潘巧雲一直掩飾,楊雄的綠帽子其實還沒帶得街知巷聞,不像另外三位一樣,出個軌還要大喇叭宣傳,本來楊雄一紙休書把潘巧雲休了就行,以自己的身份,再找一房就是,官名祿位依舊得以保存,也就不用上梁山做強盜了。所以不止潘巧雲死得冤,連楊雄被迫落草也冤,最不冤的反而是那個把事從頭看到尾的石秀。

說來奇怪,什麼時候連出軌的錯都能以各種藉口來搪塞過去了呢?

現在網上最火的莫過於綠地某婷事件,就算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也會被每天刷屏的內容引得去看一下,從某些方面來看,某婷和潘巧雲的情況是不是極爲想象,只不過一個在書,一個在世而已。

話說多了,再來看看潘巧雲的事:

潘巧雲和裴和尚應該算是舊相識了,就算不是青梅竹馬,但感情絕對比她和楊雄要深得多,在嫁給楊雄之前,兩人一直是以兄妹相稱,潘父還被裴如海稱爲乾爹。書中兩人第一次相見,是在潘巧云爲自己的第一任丈夫王押司做祭日的時候,請了報恩寺的裴如海前來誦經,從她嘴裏可以得知:

他是裴家絨線鋪裏小官人,出家在報恩寺中。因他師父是家裏門徒,結拜我父爲幹爺,長奴兩歲,因此上叫他師兄。他法名叫做海公。

這話是潘巧雲向石秀介紹裴如海的,可爲什麼對一個沒什麼關係的石秀,要介紹得如此詳細呢?簡單一點說他是乾哥哥,可以稱呼爲海公不就行了,幹嘛連人家的家世,年歲都說了。或許正是欲蓋彌彰之意,像我這樣心思比較重的自然會想到別處去,也就難怪石秀聽了介紹後,“肚裏已有些瞧料了”。

反正潘巧雲和裴如海是真正的郎有情、妾有意,也就沒有西門慶和潘金蓮那樣要三五日溝通的情況,當夜見面兩人就開始眉來眼去,要不是石秀還在,又礙着前夫的祭日,直接煎餅果子來一套都是可能的了。之後兩人終於廝混在一起了,其頻率也僅次於西門大官人和潘金蓮,身旁一個如意郎君,外邊一個護家法寶,潘巧雲這日子過得也十分滋潤,根本就沒有想過:楊雄知道這事後的反應,以及外面知道這事後,楊雄的臉面何在?這和某婷難道不是一模一樣嗎?

潘巧雲的羞怕,是在裴如海和尚被殺之後纔有的擔憂,而她的覺悟,是在她被騙上翠屏山,即將成爲刀下鬼後纔有的悔悟,可以說,如果不是這兩件事的話,潘巧雲未必就會有所謂的“廉恥之心”,她的悔悟,是在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後的期望止損做法,並不是說她就真心地覺得自己不對。如果說潘巧雲真的有廉恥之心的話,第一次可以當作無知,第二次可以當作被騙,那第十幾次的時候,不是心甘情願又是什麼呢?至於說潘巧雲沒有動過謀害楊雄的心思,那更是無稽之談,難道她攛掇楊雄和石秀不和不是事實嗎?後面石秀殺了通姦的裴如海和報信的頭陀,雖說官府還在調查兇手是誰,可石秀已經是騎虎難下,沒有後路了,而楊雄本人也是一個急性子,要是讓他們兩人遇到,一言不合之下大打出手,要麼是楊雄殺了石秀,要麼是石秀殺了楊雄,如此一來對兩人都是災難。

即便楊石二人後面能夠在溝通中冰釋前嫌,可石秀殺人是實,潘巧雲只要誣陷他倆勾結殺人一事,楊雄不得已還是得逼上梁山的。在潘巧雲後面被騙上翠屏山時,其實早就有了防備的心眼,不停地追問、質疑楊雄,如果潘巧雲能夠從翠屏山逃脫的話,很大可能還是會選擇報官的,只是她沒有這個機會就被楊雄給活剮了,所以我們並不能從潘巧雲沒謀害楊雄一事,就急忙爲潘巧雲洗白,她只是沒機會去做而已。

其實從楊雄殺妻這事來說,六個當事人就沒有一個冤的,楊雄因工作忽視了美妻,潘巧雲耐不住寂寞而出軌,石秀殺人後又鼓動楊雄殺人,裴如海身在空門,心在世俗,潘巧雲或許是他第一個得手的良婦,但絕不是最後一個,侍女迎兒和頭陀也是樂成其事,幫助裴如海和潘巧雲通姦,毫無廉恥,所以與其說潘巧雲冤,倒不如說翠屏山冤,一座好生僻靜的山,無來由地沾滿了血污,走出了兩個大盜,這才叫冤呢,是“白鐵無辜鑄佞臣”的冤。

作者/狐史首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