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朝文壇“大明星”孔尚任,不僅是孔子的64代孫,還是中國戲曲領域中的大家。他創作的戲曲傳奇劇本《桃花扇》,自公元1708年刊成以來,被京劇、黃梅戲、話劇等多個劇種改編,成爲長盛不衰幾百年的經典作品。《桃花扇》中有一大反派阮大鋮,此人奸詐歹毒反覆無常,最擅長的就是“反水”,他對《桃花扇》中的主人公,侯方域與李香君多加欺辱,甚至差點害死了李香君。最後作惡多端的阮,受到山神與夜叉的“制裁”,跌落懸崖而死。戲劇作品有一定的浪漫主義手法在內,那麼歷史上的阮,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又是何種模樣呢?

《桃花扇》中的阮終遭報應

《桃花扇》雖然是一部藝術作品,但卻是一部十分貼近歷史本來面目的劇本,其中的重大事件均爲史實。全篇以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悲歡離合作爲故事主線,爲觀衆鋪開了一副龐大的,明末南京城的社會現實。劇中說在崇禎末年,主人公侯方域趕赴南京,參加科舉考試,寄居在莫愁湖畔之時,經過好友楊龍友的介紹,遇見了鍾愛一生的良人李香君。侯方域與李香君情感日篤,侯方域以詩題扇作爲定情信物。時值閹黨分子阮大鋮被複社文人所不容,隱居在南京城,他欲收服侯方域爲己用,以緩和與復社的緊張關係。

而阮大的別有用心被李香君識破,使得阮大的計劃流產,阮大因此對侯方域與李香君懷恨在心。後來李自成終結明朝後,馬士英與阮大,在南京擁立福王建立南明,手握大權的阮大鋮大肆報復復社士子,侯方域也正是在此時,被阮大鋮誣陷通敵,侯方域無奈遠遁揚州投奔了史可法。未來得及逃走的李香君,則被阮逼迫嫁給田仰,可李香君誓死不從血濺定情扇。茲後李香君託友人將桃花扇帶給侯方域,後者急忙回南京探望,卻被阮捉拿下獄。再到後來,南明弘光政權昏聵,終究難以抵擋清軍的鐵蹄,被清軍渡過長江佔領南京,侯方域也因此得以出獄,與李香君一同得到張道士的點化,最終出家而去。而作惡多端的阮,最後被夜叉與山神,叉落山崖摔死,如此結局算是善惡終有報大快人心。

以唯物主義思想來講,這個世界上當然沒有山神與夜叉,但阮大鋮在歷史上的生平與結局,與劇中的描述也差別不大,甚至其死因也是更爲神奇。史料記載阮是萬曆四十四年的進士,早年投入到東林黨中,爲東林黨支柱之一高攀龍的弟子,而且東林黨的干將左光斗,也是與阮大鋮相交甚好的同鄉。阮大鋮賣力爲東林黨所驅使,加上高攀龍與左光斗爲其撐腰,阮大不久後就被提拔爲東林骨幹。後來高攀龍與左光斗發生內訌,使得阮大鋮與吏科給事中的官位失之交臂,最後被魏大中拿下。此時閹黨首領魏忠賢,找到了憤憤不平的阮大,助其得償所願,可沒等到阮大鋮屁股坐熱,就被東林黨排擠出了京城,至此阮大鋮與東林黨正式決裂,抱上了閹黨的“大腿”。魏忠賢得勢之時,召阮大鋮回京任太常寺卿,成爲反東林黨的急先鋒。

崇禎二年閹黨失勢,阮急忙見風使舵,寫了一本義憤填膺的奏疏,稱閹黨無道,求崇禎帝清除依附閹黨的官員,送到楊維垣手中讓其呈送上御。不過此牆頭草最後也被東林黨清算,被罷官後避居安慶結社,期間他見東林黨勢大,又想與復社、東林黨講和重新入夥,但東林黨看透了阮的反覆無常,終崇禎一朝都沒給阮大鋮復起的機會。崇禎八年農民起義軍攻佔安徽,阮大鋮跑到南京避亂,並趁機發展自身勢力,但受到居住在南京的復社名士的驅逐。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帝都,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兩個月後福王朱常洵在南京建立南明,以馬士英執政。阮大鋮在此時得到同學馬士英的舉薦,終於重新踏入了官場,被任命爲南明兵部尚書。想起昔日復社對自己的欺辱,手握大權的阮大開始對其實施報復計劃,殘害了大批的東林黨人。公元1646年清軍渡過錢塘江,阮大鋮審時度勢,覺得南明沒有前途,遂又投降到了滿清陣營,昔日的南明反清重臣,搖身一變成了“帶路黨”,跟隨清軍一起到福建,追擊南明餘孽。

一代“左右橫跳家”死於裝腔

對南明內部情況十分了然的阮大鋮,賣力地爲清軍出謀劃策,還要親自跟隨貝勒奔赴一線。可走到五通嶺之時,阮大鋮的頭臉腫脹起來,貝勒好心勸他留下來安心養病。貝勒的好心卻讓阮“炸了”起來,當即驚叫道:“我哪裏有病?雖然我已經年過60,但依然能騎馬疾馳,彎弓搭箭跟玩似的,本人依然是個鐵骨錚錚的真漢子”。一頓自誇之後,又說道:“老夫一路風雨走來,得罪過很多人,想必在今天周圍還有很多東林、復社的賊子潛藏其中,希望諸位大人不要被其矇蔽”,言盡於此貝勒也沒有再多言,阮大鋮催馬走在隊前帶路,準備翻越仙霞嶺。清軍兵士多騎馬緩行登山,而阮大鋮獨自下馬步行,還裝腔嘲諷說:“現在的年輕人真嬌貴,爬個山都要騎在馬上,看我就能步行,老夫的精力比起年輕後生們,還要旺盛百倍”。阮大鋮特立獨行以此證明自己沒病,率先朝高處奔去,等到後方人馬趕上,發現阮大鋮的馬被拋在路口,而他則僵死在了石頭上,高溫天氣之下,屍體甚至腐爛了起來,最後死於裝腔的阮大鋮,被清軍就地草草掩埋,結束了他不堪的一生。

文行相悖反差巨大

歷史著名“反水”家阮大鋮,雖然人品惡臭屢次投敵,但其文采卻是十分出衆。自古以來歷史上就不缺有才的小人,例如唐朝依附張氏兄弟爲禍大唐,而文辭華麗的精英官員宋之問,宋代奸相蔡京,也是非常有才的散文家與書法家。明朝的奸臣嚴嵩更不消說,詩文青詞、書法也是樣樣精通。每逢社會急需變革時期,這種才高八斗的文官們,其低下的人品便得到了充分顯露,而阮大鋮顯然也是其中一份子。出身進士的阮,其在文學上有着超高的造詣,他一生作過兩千多首詩,水平深受時人的讚許。更是任職過總管儀制貢舉的南京禮部尚書,他的同鄉葉燦,門生鄺露都盛讚阮大鋮文采彈壓六代,馬士英甚至誇讚阮大鋮是以來的第一文人。雖然讚譽阮大鋮的人,都是他的同鄉黨羽,但其作品擔上這個誇獎,也不算多麼誇張,上世紀的學者章太炎、陳散原先生,都對阮大鋮的才學十分讚賞,說阮大鋮是明代唯一之詩人。在一個人的短暫生命中,總會給歷史留下自己的特色印記,而拋開阮的惡臭人品,他的文學藝術水平是毋容置疑的。但他的文采有多高,在其自身的品行對照之下,反差就有多麼強烈,他也可以說是一位典型的文行相悖之人了。

分析阮的心理成因

縱觀阮大鋮的一生,我們能發現他的三大特點。第一就是對於仕途有着瘋狂的熱衷,他爲了獲得官位與權力,可謂是不擇手段。他在未第之時,就曾親口說過有官在身萬事足,青年時代的阮大鋮,在心中就已經將權力放在了良知之前。果然他剛開始加入東林黨,引左光斗爲兄弟,後來又因爲魏大中事件,投入東林黨的死敵閹黨門下。第二他是一貫的“騎牆派”,凡事都要給自己留後路,擅長腳踏兩隻船。在其前期投靠魏忠賢之時,擔憂受到東林黨的針對,上任一個月就辭官回了鄉。其間左光斗因爲彈劾魏忠賢,最終下獄身死後,阮大鋮不僅絲毫沒有同情左光斗,還爲自己早早離京而感到得意。待到其再次入京城,就鐵了心跟隨閹黨了。第三阮擅於文過飾非,世人罵他投奔閹黨之時,他還親自出來“闢謠”,說自己比竇娥還冤,真相是自己誤上了“賊船”。

本着有官在身萬事足作爲人生信條,使得阮大鋮對功名利祿,有着近於癡狂的熱愛。在官場鬥爭中,他爲了獲利,可以拋去任何立場與操守,他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同時信奉儒學與佛道,再受到功名利祿的驅動,多種思想糅合在腦中,形成一種實用思想。在現實中一切以自我爲中心,爲了達到自身目的,什麼招數都可以用,將是非善惡與道德置之度外。此外明末時期天下混亂,明朝內部各種問題積重難返,東林、閹黨爲了爭奪勢權,將朝堂攪合的烏煙瘴氣,連崇禎皇帝本人都對局勢失去了掌控。北方更有女真人虎視眈眈,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整個大明王朝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此亂局更加刺激了利益燻心的阮大鋮,管他身後評價如何,趁機撈一把纔是正途。

尾聲

擅於變換投機鑽營的阮大鋮,還有很多史料說他,死於降清又暗地通明,《桃花扇》更是給他安排了一個被神靈“制裁”的下場,可見天道好還,這是對世人的一種心理安慰。但是這兩種結局,都是不可信的,《明史》已經對阮大鋮的一生與結局蓋棺定論,其暗地通明被殺的結局並不可信。經過後世大批學者的考證,阮大鋮的結局,就是如《明史》記載所言,在順治三年八月,爲清軍“帶路”徵閩之時,因彰顯自己老當益壯“裝腔”而死,雖然不像《桃花扇》中,安排的那樣大快人心,但也是滿足了世人道德觀念中,壞人沒有好下場的心理願景了。

【參考資料:《明史》,《阮大鋮叢考》,《文行相悖的阮大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