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都喜欢抱着一块毛毯,一旦有人试图拿走,孩子就会又哭又闹,只有抱着这块毛毯,孩子才能变得平静。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乖,很听话,但只要妈妈回来,或者在妈妈身边,就会变得非常粘人,非常爱哭,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妈妈面前,就能够很自然的,无论是玩玩具还是做游戏,抑或是和陌生人交流。一旦妈妈不在了,孩子的表现就和之前大相径庭,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等情绪,这是为什么呢?

这一切,看完了下面这个心理学界很著名的“恒河猴实验”,您就能明白其中原因了,也就更能够理解孩子的表现了。

恒河猴试验

恒河猴实验是哈洛(美国著名的比较心理学家)主持的,针对的就是当初社会比较盛行的华生的“奇葩”理论。

华生说:“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而在他专门写的一本儿童培养的书中,也不断的推行着自己的养育理论。什么对待孩子要狠心,这样长大后才会有前途;什么孩子哭就哭吧,哭着哭着就自己好了;什么尽量少去抱孩子,不要满足孩子,否则的话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什么少和孩子单独相处,容易养成依赖爸爸妈妈的习惯……

当然,对这套理论还是有人质疑的,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哈洛。

而哈洛做的恒河猴实验,其实就是针对华生理论的,他认为小猴子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拉撒等生理需求外,还需要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他把这个需求暂定为接触。

而通过恒河猴实验,哈洛得出了3个,可以说是对后世爸爸妈妈们影响巨大的结论。

接触安慰,对猴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哈洛的第一个实验,做了两个母猴模型。

第一个模型呢,外表用海绵以及一些毛织物裹了起来,形成一种类似于真实母猴的触感,并且在这个模型内安装了一个暖光灯泡,外面吊挂了一个给小猴哺乳的奶瓶;第二个模型正好相反,全部用铁丝网制成,虽然外形看上去像是一个母猴,但摸上去满是金属的冷漠感,这个模型也是内部安装暖光灯泡,外面吊挂奶瓶。

然后他就找了8只做实验的小猴子,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和两个母猴相处。

结果呢,就像大家想的那样,所有的小猴子都喜欢第一个模型母猴,都愿意在第一个模型旁边呆着。就算后期的试验中,第一个模型没有了奶瓶,小猴子们还是在饥饿的时候,才会到第二个模型那里喝几口奶,接着就会跑回到第一个模型这里,一直呆着。

于是哈洛得出了第一个结论,那就是接触对孩子来说是必须的,这其实就是孩子的心理依恋。

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突然面对一个有光亮有声响的世界,难免会感到害怕,唯一能让他们安静下来的,就是接触到妈妈的这种感觉了。这其实很好理解,每个孩子都在妈妈体内呆了10个月左右的时间,早就已经习惯了妈妈的气味声音,甚至是那种感觉了。

出生后也是这样,当他们知道,就算是自己遇到危险,只要回到妈妈那里,就能得到保护的话,最初的安全感就建立起来了。而有了这些安全感,他们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更加健康快乐的长大了。

而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感觉的最初来源,就是和妈妈的接触。

一方面呢,是因为早期孩子的视力、听力以及嗅觉的发展都不是很成熟,唯一能让他们感受到的,就是和妈妈的接触了;另外一方面,孩子小的时候是靠嘴巴和手来认识未知世界的,而接触就是建立在手以及皮肤上的。

所以,适量适度的接触,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没有反馈的母爱,会对猴子的性格产生严重的影响

通过对小猴子行为的分析,哈洛又有了很大的发现,那些在第一个模型母猴身边的小猴子,长大后表现的非常孤僻,从来不会主动和其他小猴子一起玩耍,甚至连最基本的繁殖本能都没有了。

而这一切,在哈洛将第一个模型母猴换成可摇摆的,在小猴子推动下会有足够反馈的模型后,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于是,哈洛得出了第二个结论,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互动的陪伴。

这一点其实就很直接的驳斥了华生的,孩子哭了不要过去抱,容易让孩子变得更加爱哭,也容易让孩子变得依赖爸爸妈妈的理论。对孩子的需求不闻不问,只能让孩子像实验中的小猴子一样,长大后也有着很大的心理问题。

事实上,对于早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哭可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不舒服,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而如果这个阶段的他们,能得到爸爸妈妈稳定的、有规律的、可靠的、及时的反馈的话,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交流循环,在情感得到满足的同时,孩子会尝试更多的方式,去表达自己,这其实正是日后人际交往的基础。

相反,如果对孩子的需求不闻不问的话,孩子就会陷入“爸爸妈妈越是不理会自己,自己越要大声的哭,期待能让爸爸妈妈听到,并且过来给自己回馈”的怪圈。

长期如此,就会给孩子内心带来阴影,不仅仅会影响到他们日后人际关系的建立,还会极大的伤害他们的安全感。

爱的三个变量:触摸、互动、接纳一个都不能少

哈洛的最后一个结论,就是爱的三个变量,触摸互动和接纳。

事实上接纳也是存在于爸爸妈妈和孩子的触摸,以及互动的过程中。触摸,代表的就是爸爸妈妈对孩子本身的接纳;而互动呢,则是代表着爸爸妈妈对孩子情绪的接纳。

早期的接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影响很大,他们会发展出更加强大的安全感,在长大后的日子里,这种安全感会支持孩子勇敢前进,就算面对困难也毫不畏惧。

这就是哈洛“恒河猴实验”的三个重要结论,而且这三个结论同样适合于人类的孩子们。一个从小缺少和爸爸妈妈触摸、互动以及接纳的孩子,20年后长大成人了,也将会是一个心理严重孤僻,行为非常出格,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可悲的人。更加可怕的是,这种感觉,会随着他们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这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依恋以及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其实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类似重要的教育很多,需要爸爸妈妈注意的地方也很多,市面上很多的育儿理念,有的能信有的也不能信。

而这本《整体养育》就是一本专门给爸爸妈妈的育儿宝典。

作者陈忻提炼出了养育孩子的十二大主题,涉及到了儿童发展的维度、如何改变爸爸妈妈的视角、心理依恋、不断调整的亲子关系、有效父母的原则等方面,给爸爸妈妈们勾勒出了一张孩子发展的全景图,让爸爸妈妈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心中有底才能做一个科学的爸爸妈妈。

如果您也对孩子的养育有所疑问,您也在很多育儿观念中无从选择,您也对孩子的一些反常表现束手无策,那么开心爸爸推荐您看看这本书,肯定会有不小收获的。点击链接即可下单。

开心爸爸有话说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本文一开始的那几个现象。

孩子一直抱着破旧的毛毯,贪恋的不外乎是妈妈的气息罢了,在他们的心中,这块毯子就是妈妈的象征,抱着毛毯就相当于妈妈在自己身边;只要妈妈在身边,孩子就会不乖,他们这种变化不外乎是因为妈妈给了他们巨大的安全感,可以让他们释放出孩子天性的那一面;妈妈在和不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更是说明了,妈妈本身就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而这,也正是孩子心理依恋的体现吧!

文:开心爸爸的日记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