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越发成熟,长大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渐能独当一面。

但在现实情况中,总有一些父母,会成为孩子的绊脚石,这些父母善于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的生活。哪怕孩子已经能够独立生活,也不愿意放手,想要把孩子紧紧地攥在自己手中,就像放风筝的人,紧紧地扯着那根线。

闺蜜家的孩子便是如此,每次去她家总能听到这些话语,“别自己倒水,小心烫手”、“你操心这个干什么,管好学习就行了”、“都说了不让你这样做,你偏要这样做”、“你怎么就不听我的呢?”这种发号施令式的话不绝于耳,好几次我都想要出口拦截,更何况孩子呢?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到底什么是界限感呢?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如果一方想要过度控制另一方的行为,那么则是无界限感。说白了有界限感就是各有各的生活方式,然而很多家长并不听从这些,他们善于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

什么样的父母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

▲自私

一些家长认为自己为人父母,便是高人一等,特别是在孩子面前,若是孩子无法接受父母提供的要求理念,则会认为孩子处于叛逆心理。

这些家长有个共性,即自以为是地付出感情,他们喜欢把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安插在孩子身上,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私性行为。

▲依赖性高

社会心理学提出,那些喜欢操控孩子生活的父母具有不健康的依附心理,即依赖心理。

他们无法接受孩子脱离自己生活的真相,于是变本加厉的控制孩子的日常生活,为了掩盖这种病态的心理模式,他们还极其善于运用爱的名义,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帜做一些孩子权利的事情。

▲占有欲强

“妈宝男”这个词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指的是那些明明可以独立生活的成年人,仍是对父母言听计从。

这是由于父母长时间的控制性行为,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习惯性依附心理,从而导致无法脱离父母后生存,而这些善于规划孩子生活的父母,则是典型的占有欲强的表现,较强的占有欲使他们习惯于安排孩子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控制可以一时,却不可一世。而一个缺乏自立性的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等同于植物离开水源。与其过度控制孩子的生活,倒不如教会孩子自立生存。

孩子做到自立需要哪些条件?

☑直面挫折

想要孩子做到自立就要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挫折来临之际,让孩子自主面对挫折,敢于挑战挫折。

一个敢于直面迎接挫折的孩子,独立性往往不会太差,即使离开父母的羽翼之下,也能够更好的独自生活,因为他们不胆怯,更不会畏惧,作为孩子的父母,不要对孩子进行捆绑式爱的模式,当挫折来临时给孩子给予适当引导即可。

☑独立抉择

每个人都拥有对生活的控制权,纵使孩子年龄小,但他们也是独立存在的人,他们有权利和义务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没有任何人可以剥夺他们这种权利的存在。

家长不能以爱的名义替孩子进行各种选择,这并不理智,对孩子而言也并不友好。想要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就要给他们独立选择权,并且让他们对自己所选择的东西进行负责,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放手教育

父母的理解、放手以及鼓励正是对孩子独立的支持,给孩子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更好地活出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的影子。

放手教育告诉我们,适当的远离有助于孩子更好的生活,而自立正是需要这种放手,不过分插足孩子的生活,也不越俎代庖的替孩子进行选择,这才是平等的教育模式,也是所有家长都需要学会的东西。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留足充足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权利,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如何做呢?其实并不难。

父母要给孩子充足的成长空间

◆信任孩子可以

很多父母给孩子提供的教育是保姆式教育方式,360度围绕孩子,把孩子的一切包办完全,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活,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为什么那么多父母选择这种方式呢?那是因为他们并不信任孩子可以,这种不信任的心态会使父母的精神世界充满紧张焦急感,于是整日围着孩子转,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到头来孩子却根本不领情。

因此,想要给孩子充足的成长空间,一定要对孩子提供信任感,相信孩子可以独立完成这件事情,而信任感的生成也可以转化成一种力量,让孩子更加认真地面对眼前的事情。

◆不过度担忧

培根式教育方式要求我们注重对孩子根本的培养,不要对孩子的日常生活进行过度担忧,否则会引起双方疲惫感的产生。

日常生活中针对孩子三观教育加强培养,对于孩子的各种选择,给他们提供最大的信任支持,给予他们选择自由权,不过度担心孩子的生活,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可以让他们更好的生活。

◆给予鼓励

一方面父母要给孩子充足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又要对孩子的日常生活进行引导教育,当孩子思维模式出现偏差时,父母要进行及时的教导纠正。

而当孩子做出某件具有较好意义的事情时,也要及时给予爱的鼓励和拥抱,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挫折,也能够更加自立的生活。

不要用爱的名义来捆绑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生存的人,并非是父母的附属产品,过度的控制会给孩子带来无力感。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纵使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会给孩子精神带来一种压力,给孩子独立生活的空间,有助于孩子自立能力的形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