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創作講究起承轉合,但又不宜默守成規,而應積極變化。比如同樣是寫景,有些作品通篇都是景物描寫,沒有絲毫情感寄託,令人讀之味同嚼蠟。而有些作品又太過直白,情感表達缺少含蓄,也無法讓讀者共鳴。

李商隱身處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會動盪不安的時代,自己又陷入了牛李黨爭之中,所以他的作品晦澀難懂、又至情至性。同時作者還積極探索詩歌創作規律,在傳承中富於變化。下面介紹李商隱的一首七律,佈局精巧,越讀越有味道。

二月二日

唐代:李商隱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李商隱是晚唐傑出詩人,他的作品家喻戶曉、流傳千古,可是義山卻是一位被時代辜負的天才,也是筆尖流淌深情的詩人。他的無題詩感人肺腑,他的詠史詩更是見解透徹,令人百讀不厭、愛不釋手。

可是這樣一位劃時代的詩人卻命運多舛,半生都在悽風苦雨中漂泊。唐宣宗大中九年,李商隱爲了生計,不得已背井離鄉,來到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中任職。陽春二月,踏青之節,詩人偶遊江上,抒寫此詩。

詩的前四句描寫濃豔的春景,春暖花開、桃紅李白,笙樂悠揚、鳥語花香。花蕊如須、柳芽如眼,盡顯婀娜多姿;紫蝶黃蜂、盤旋飛舞,頗具情意深長。

作者在短短几句中就疊加了東風、暖陽,花蕊、柳芽,以及紫蝶、黃蜂等意象,將初春的美好景象展現得淋漓盡致。“無賴、有情”,更是精心錘鍊,表達了大自然中萬物生機、繽紛多彩,並滿懷喜悅地宣告着春天的來臨。但是詩人如此濃墨重彩地渲染春景,其實都爲下文蓄勢。

頸聯就陡然變化,從寫景轉爲敘事,詩人客居萬里之外,常思迴歸故里;寄人籬下生活,已有三年時光。元亮是東晉陶淵明的字,作者用元亮井指代故園;又用西漢的周亞夫的營寨,代稱柳仲郢的幕府。

作者在此處寫景中斷,表面上和前四句不接,實則峯斷雲連、不接而接。前半首詩寫景如畫,濃豔至極,只爲逼出思歸情緒,卻使人不覺。

義山逢此踏青佳節,偶作江上之行,但耳聞目睹都是日暖花開的濃春麗景,和遠客思歸的悽黯心情適成矛盾。首句點出“二月二日”,不免引起獨在異鄉、佳節思親之感;行走間又聞吹笙之聲,風吹日暖,音頗美聽,卻心中哀愁、格格不入!

花須柳眼、作態送情,紫蝶黃蜂、穿花傍柳,萬象皆春,而詩人卻惆悵難耐。如此,便生出萬里憶歸、三年漂泊的思想感情。

尾聯承接頷聯,以寫景作結,“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一個“悟”字,細膩入微,詩人離家萬里,又三年不歸,此次出遊江上,本想借此遣愁,但濃春麗景撩撥於前,江上灘聲又不懂詩人心中哀傷,晚上發出彷彿檐間風雨之聲,更令人增添愁思。

最後兩句形象生動,意義豐富,既喚起詩人作客三年櫛風沐雨、徹夜無眠的回憶,又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淒涼腸斷。詩人在艱苦的環境中並沒有沉淪,更不願自我毀滅,而是用詩歌抒發心中的夢想,即使有時望斷天涯路,心中極度惆悵,但那些凋零的花兒、以及清寂的明月,卻知道他的熱情與執着。

李商隱的這首詩佈局獨特,前四句、以及尾聯都是寫景,中間卻橫插兩句敘事,卻顯出文章斷續之妙。作者先以樂境寫哀,後又以哀境寫哀,寫情造境富於變化。

若是把頸聯換成“美景三春濃似畫,故鄉萬里夢難成”,雖然平仄、押韻均無問題,而且還能承前啓後,但意境便迥然不同,也變得索然無味。可見義山精通作詩之法,這首詩也值得人們反覆玩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