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电影的内核就是制造矛盾与冲突,然后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赢得观众们的笑声。

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太多的变化,在这一点上,如果一部电影能契合实际让这一点很好的发挥,那么就能够拍摄出来一部优秀的作品,如果仅仅是为了凑笑料,而不注重契合实际,那么笑料再足也会显得空洞乏味。

喜剧电影不好拍,一不留神就会走上让大家误解的滑稽与悲剧主题上去。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一部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的,喜剧,顾名思义就是让人感觉到喜悦,感觉到快乐的电影,并不一定要通过对于人物形象以及经历上的扭曲来达到一种荒诞的笑意。这可能跟大家所理解的喜剧电影有所区别。

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喜剧电影,一定要用悲剧来突出内核,这是不完全的。提到喜剧电影,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星驰,这可能是很多人都非常习惯的逻辑脉络。

即使在周星驰之外,也有许氏三杰等营造出来的港片风格的喜剧片来背书。然而在华语电影届,喜剧片从来不是某一个专门有着精细划分的影片类型,而是泛指那些可以给人带来欢乐,可以让人感到喜悦的电影都是喜剧片。

因此,仅仅是通过悲剧的内核来阐述一个喜剧故事,这只是喜剧片的一种表现方式,而这种单一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似乎只有通过悲剧的内核展现出来的喜剧才是喜剧,而没有悲剧作为支撑,喜剧就不叫喜剧一样。

然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我们真应该好好看看,它没有悲剧的内核,但是却是实打实的喜剧,然而这样的电影,今天就是给钱也拍不出了。

《锦上添花》是一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本片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国内某偏远地区的小火车站的故事,这个故事啼笑皆非,契合实际。

从人物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入手,最终为我们呈现出来一种让观众开心喜悦的情绪,并将这种情绪带进去这个故事当中,自然会让观众有一种喜笑颜开的宣泄。这是当时的一种喜剧类型,可惜这种类型在现代电影中却几近绝迹了。

《锦上添花》的故事很简单,一个来到小火车站的年轻人,满怀信心地想要为国家建设出把子力气,然而因为自己之前是教师岗位,对于火车站的业务不是很熟悉,而且最重要的是之前的工作属于纯脑力劳动,现在要结合实际帮助这里的民众们解决问题。

如何将自己的知识与当地的情况结合在一起,这是年轻人要思考的问题。而火车站上的老员工们在与年轻人接轨的道路上也不是很平坦,于是,新旧思想发生碰撞,老同志与新同志之间发生矛盾等等。

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本片的内核,结果就闹出来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本片为什么经历了几十年之后,依旧是让人感觉有新意,会共鸣。本质原因就在于本片契合了当时的大环境。或者说是将艺术进行了很好的落地处理。

片中的主要矛盾在于一个曾经没有在基层工作过的年轻人来到了基层后,因为刚开始的不适应而闹出来了不少的笑话,这种笑话才是核心的笑料。

影片导演通过不断地制造这种有着错位感的冲突来产生一种喜剧的效果。这种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但同时也与我们现代的喜剧有着不一样的理念。

因为它并没有用悲剧的内核来通过夸张以及荒诞来突出笑点。可见,我们当今的喜剧稍显狭隘。你看完了这部影片,就会发现,原来不用悲剧做内核,喜剧一样是喜剧。

除了让这种错位产生的笑点带给本片欢乐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一种更深层次的交流,这种交流就是平等思维。人人平等,老少平等,老年人认为年轻人太浮躁,年轻人对于老年人比较惧怕,这最后也在平等中和解了。

这也是本片中的一种理念,矛盾的化解来源于理解,“团结-批评-团结”非常契合当时的时代主题。从这一点来说,本片是非常契合时代大背景的。

喜剧的本身就是需要接地气,这一点跟很多带着某种现实主义痕迹的电影的本身是一样的。我们在创造一部带着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的同时,就需要用一种接地气的思想来贯穿整部作品。这样的作品在拍摄出来的时候,是非常容易拉近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的,这就是好的作品往往会深入人心的道理。

很多年过去了,距离本片上映已经走过了几十个年头,然而当技术以及物质非常丰富和发展的今天,我们想要看一部正常一点的电影,丰富一点的电影却成了奢求。

物质文明往往压迫精神文明,并将其挤压得没有了生存的基础,因此,大多数时候,我们不得不偏执于某一个领域一骑绝尘,然而这对于影视创作而言却是灾难。

丰富的创作思维是滋生好作品的土壤,这也是为何今天拍不出老电影中,那种物质匮乏的时候却依然富有积极向上的精气神的本质原因吧。

……

你好,再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