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將實現省產業園縣區全覆蓋

廣東明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生產車間。南方日報記者 李鳳祥 攝

10月21日,廣東省政府在陽江召開省產業園高質量發展工作現場會。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以來廣東省產業園主要經濟指標穩步向好,預計全年省產業園規上工業增加值佔粵東西北地區比重將達到35%,較上年提升1.3個百分點。

產業園區是支撐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對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意義重大。接下來,廣東將新佈局建設一批省產業園,實現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省產業園縣區全覆蓋;同時聚焦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羣,組織培育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園,擦亮區域產業“金字招牌”。

廣東省產業園規上工業增加值佔粵東西北地區比重將達35%

“當前,陽江擁有4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和1個環保產業園,實現了縣域全覆蓋,形成了以合金材料和風電兩大產業爲主導,五金刀剪、電力能源、食品加工、服裝鞋帽四大傳統產業協同共進的發展格局。”陽江市副市長馮松柏介紹,今年1-9月,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7%,比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11.2個百分點,成爲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這只是廣東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一道縮影。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一級巡視員何榮介紹,今年以來,各地各園區在全力以赴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統籌推進園區企業復工復產,3月底園區規上工業企業已基本實現全面復工,6月底園區企業產能基本恢復,省產業園主要經濟指標穩步向好,預計全年省產業園規上工業增加值佔粵東西北地區比重將達到35%,較上年提升1.3個百分點。

打造特色產業園區擦亮區域產業“金字招牌”

今年5月,廣東省政府出臺《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羣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的意見》。9月底,廣東省政府向社會正式發佈了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羣行動計劃。“1+20”戰略性產業集羣政策文件,是作爲“十四五”期間乃至更長一段時期指導廣東戰略性產業集羣培育發展,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

圍繞戰略性產業集羣,培育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園區,成爲廣東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新方向。廣東將聚焦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羣,以省級以上各類園區爲依託,組織培育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產業集中度較高、具備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園,擦亮區域產業“金字招牌”,進一步促進招商引資,增強產業集羣發展能級。

值得關注的是,對省級以上政府認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產業園等各類開發區可以申請認定爲特色園區,只要產業特色鮮明的,可適當放寬到省級以上主管部門認定的其他各類園區。對綜合條件較好的園區加掛“特色產業園”牌子,鼓勵以“省市聯手,合作共建”方式推進發展。

在地市層面,部分園區產業發展已經具備一定規模,並形成了具有一定優勢的主導產業,區位相近的園區形成了較大規模的產業集羣。比如河源、梅州、汕尾及惠州東北部園區逐步形成電子信息產業集羣;韶關、清遠、肇慶、江門、雲浮、陽江等市的園區逐步形成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集羣;陽江、湛江、茂名市的園區逐步形成粵西臨港風電裝備、合金材料和重化產業集羣。

落實相關政策措施推動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園區是製造業產業集羣發展的主要載體,是發展工業的主戰場。今年7月,廣東發佈了《關於推動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從構建發展新格局、優化發展空間、提高產業承載能力、推進提質增效、建立發展長效機制等6方面提出了16項舉措,統籌推動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接下來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將細化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加快推動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首先,園區“擴容”,廣東將新佈局建設一批省產業園。在珠三角地區,各市縣要充分利用村鎮工業聚集區升級改造後騰挪整理出來的土地空間,規劃建設一批省產業園;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除不宜發展工業的地區外,原則上要在每個縣(區)佈局建設一個產業園,實現省產業園縣區全覆蓋,同時大力推動產業轉移工業園向現代產業園轉變。對新認定的省產業園,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將在明年的全省產業園現場會上進行集中頒牌。

其次,推廣“七通一平”,廣東抓緊提升省產業園承載能力。所謂“七通一平”,即道路通、給水通、排水通、電力通、網絡通、燃氣通、公共交通通和場地平整等標準化建設,這是提升產業園區承載能力的基礎。會議要求,除新設園區外,到2022年仍未達到標準的園區原則上暫停享受省產業園政策,直至達到標準。

再者,實施產值倍增計劃,推進省產業園提質增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將制定實施省產業園產值倍增計劃,按照“一核一帶一區”分類劃設園區產值基準線,指導推動各地建立園區“倍增培育庫”,對列入倍增計劃的園區開展跟蹤服務和政策傾斜,力爭五年內實現產值翻番。

與此同時,廣東正在園區推行製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引導園區樹立“畝產論英雄”的理念,倒逼園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明確約定項目投資、產出、節約集約用地等指標,避免引進低效企業項目。(記者 李鳳祥)

(責編:張晨牧、李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