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大衆日報】;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與國家大數據戰略相結合,用好大數據這一技術助推器,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農業農村發展深度融合,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當前,山東各地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先發優勢,爲農業植入“互聯網”“大數據”基因,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跨越數字鴻溝,各地有哪些好做法?面臨哪些困惑?請看記者發自一線的報道。

招遠市齊山鎮掛職科技副鎮長張偉合作社“觸電” 蜜薯成搶手貨

齊山鎮有種紅薯的傳統,但因銷售零散,沒有統一的品牌,價格並不高。2019年7月底,鄉村振興服務隊來到齊山鎮,幫扶道東村、北馬駐埠村、朱疃村等5個村莊。經過詳細調研,服務隊將拓寬蜜薯銷售渠道、打通外地市場定爲首要任務。爲統一管理,齊山鎮政府成立齊山蜜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目前聯合社擁有核心產區1000多畝,總產區6000多畝。

去年9月份開始,服務隊隊員主動尋找聯繫市場。在接到大潤發第一單6噸的訂單時,大家都非常興奮。漸漸地,齊山蜜薯陸續打開省內外市場,打響了品牌。今年,齊山蜜薯又接連拿下了高速公路服務區、郵政“郵樂”惠農銷售平臺和京東·魯產名品館等渠道。目前,線上銷售比例已經佔到總銷售額的30%以上。

在此過程中,我有兩個很深的感觸:一是必須抱團發展。成立聯合社以前,各村各賣各的,價格老上不去。今年,我們的精選果在線上已經賣到了3塊錢一斤,比一般蘋果的收購價還要高。二是必須主動作爲。爲了談下跟京東的合作,8月齊山鎮黨委書記帶隊,服務隊和聯合社的負責人一起到濟南,對接山東京東農貿發展有限公司。對方被我們的誠意打動,也非常認可我們的產品,當即就敲定了合作。

冠縣店子鎮孔村村民曹子英打響知名度 線上銷售纔可成功

線上銷售是被“逼”出來的。2000年,我開始種植靈芝,以銷售靈芝原材料爲主。新鮮的靈芝一麻袋一麻袋往外賣,價格卻一直上不去,讓我很頭痛。

“冠縣靈芝”是縣裏的特色產業,靈芝行業競爭比較激烈,不管是切片還是孢子粉,如果沒有自己的品牌,靈芝只能賤賣。爲此,我改變以往線下點對點的銷售模式,補齊線上短板,提升產品價值。

2017年,我註冊了“綠夢”靈芝合作社和“三秀呈祥”靈芝品牌,開發了系列靈芝加工產品。爲了保證產品品質,我們合作社的電商平臺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從種植到銷售均有專人負責。有了品質保證,我便乘着農村電商發展的東風,開始了自己的電商銷售。

因爲知名度低,我第一年準備的1000套禮盒只賣出去200多套。我向縣裏有名的電商取經,跟着跑全國各地展銷會。面對面推廣爲我的電商銷售打下了好基礎。今年以來,我已經賣出去7000套靈芝產品禮盒,估計到年底能賣1萬多套。

電商經濟,通過一根網線把“冠縣靈芝”的名頭打得更響,我也藉此將產品賣往了全國。縣裏的靈芝產業在持續發展,我期盼在響亮的“冠縣靈芝”品牌背後,“三秀呈祥”的品牌價值可以更快地提升。

新泰市“杞農優選”展示平臺負責人李宗明應用大數據 構建農業全鏈條模式

我們從最初只運作櫻桃單品到現在實現初級農產品全覆蓋,並逐步延伸到農產品加工等環節,在農特產品供應鏈方面走出一條建鏈、補鏈、強鏈的整合發展新路子,讓更多的新泰農特產品通過電商渠道發往全國、走進千家萬戶。

近年來,雖然新泰農業、畜牧業和林果業分佈範圍廣、產量大,但是大部分農產品單品總量仍然無法支撐電商發貨,面對貨源不足、標準不一、品牌影響力不強等難題,我們選擇主動走出去,通過2017年在全網打造的一款網紅爆品——黑玉米打開了局面。爲了穩定貨源,持續拓展運營規模,2018年我們從山西忻州引進了黑玉米種子,在新泰進行試種,首批種植面積達到300畝,同時帶動周邊農戶進行種植加工,比種植傳統玉米收入增長一倍。

此外,我們積極聯合大的種植園區和加工企業,整合特色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條,打造新泰特色農特產品品牌。我們還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轉化高校的“神農物聯”科研成果,應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核心技術,構建鞏固涵蓋產前、產中、產後的農業全鏈條服務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優秀農特產品品牌,一端連接種植基地和加工工廠、一端連接電商企業,各類農特產品年發貨量超過300萬單。

天貓燎原食品旗艦店負責人李春香希望農業補助 往生鮮產品傾斜一些

我最初從事電商時,由於缺乏經驗,經歷了幾次虧損,後來我外出學習先進經驗,2019年再次成立電商部,採用了天貓店外聘運營,同時開始運作微商城,逐漸進入營收階段。

從事電商期間,我有一些思考。我認爲,電商思維不一定是什麼大的思想,有時一個小細節會帶來大改變。比如說我們發貨的時候,在蔬菜裏面夾幾片別的菜葉,會給消費者帶來不同的感受,有的消費者可能會對沒見過的菜葉感到好奇,進而去了解店裏的更多食材。再比如,我們發貨時也會發一些帶泥帶根的菜,像菠菜、芹菜之類,告訴消費者如果喫不完可以種花盆裏,會讓消費者有更多的參與感。

我也有一些期待,希望國家補助向生鮮電商傾斜一些。生鮮產品和其他產品有些不一樣,對時效性和運輸條件要求比較高。在物流方面,目前只有順豐等快捷高效的物流公司適合運送生鮮產品,但是快遞費偏高,希望政府的補助能更多落到這方面。

現在整個社會的生產環節都在走精細化分工的道路,作爲電商公司,我們也在向這個方向發展,責任到人、分工到人、追究到人,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面臨數字鴻溝,農民如何通過電商平臺真正實現增收,而不僅僅是農產品的初級生產者,無法深度分享互聯網紅利?

煙臺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晨光:中國·山東國際蘋果節將於10月27日至29日在煙臺舉行,農產品電商是這次蘋果節非常受關注的一個議題。與工業品的電商不同,農產品電商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保鮮和品控。比如我要的是85果(蘋果直徑85毫米),你發過來的有80果,售後就面臨很多的問題,產品的信譽也受到影響。不光是大企業,中小企業、普通果農也都要更加重視品控的問題。

蘋果產業發展到今天,無論是種植還是銷售,小農戶單打獨鬥不行了,必須集中起來,抱團發展。普通農戶自己註冊個網店做電商,一方面不瞭解遊戲規則很難做大;另一方面,在網上開店的門檻和成本並不低。通過政府背書,以政府的名義與電商平臺洽談合作,可以嚴格把好品控關,也可以最大可能地保障果農利益。

我們還鼓勵廣大農戶以合作社的形式,統一果樹管理,統一形象宣傳,統一銷售定價。像萊州市琅琊嶺小龍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大規模流轉土地,實現了有機種植和機械化作業,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蘋果價格,取得良好效果。招遠的大戶陳家村通過合作社流轉土地後,統一栽種、統一水肥管理、統一技術指導,再分包給小的“農場主”。由於大戶陳家村統一對外推廣宣傳,所以品牌效應非常好,線上平臺認可度也非常高,小“農場主”的蘋果、葡萄都不愁賣。

數字農業需要大平臺。作爲一家互聯網企業,如何立足當地產業優勢,帶動農業領域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助力“互聯網+農業”的新升級?

京東智聯雲公共業務山東省級中心負責人張娜:京東(山東)數字經濟產業園落戶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立足當地特色產業優勢,推動農業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打造了“品牌培育+科技服務+平臺支撐”三位一體的服務模式,助力先行區創建高品質農產品供應鏈和農業品牌。

“甜源先行”是我們爲先行區量身定製的農業公用品牌。品牌設計了logo和統一的包裝,並通過展會、媒體宣傳等方式,不斷提高該品牌的知名度;幫助當地農民引進良種,培育了“甜源先行水蜜桃”“大臥龍蓮藕”“太平寶西瓜”等一批特色農產品。

爲了預防和迅速診斷病蟲害,我們協助先行區推出了“神農識”病害智能識別系統和蟲情智能監測系統,實現了農業病蟲害智能識別。農民打開手機“神農識”小程序或APP,拍照上傳,可以對蘋果、黃瓜、辣椒等16種農作物進行90多種病蟲害的識別,準確率可達90%以上。農民還可以線上“呼叫專家”,快速識別病害種類並獲得相應的用藥方案和解決措施。蟲情智能監測系統則能分析判斷預計發生的蟲害,進行預警測防。

如今,依託京東(山東)數字經濟產業園電商及供應鏈的突出優勢,先行區在華北、華東地區打造了3小時鮮甜生活圈,“甜源先行”京東旗艦店和微信公衆號上線運營,藉助這些平臺,先行區農村電商發展迅速,農民收入不斷提高。

數字農業是系統工程,許多工作需要一體化推進,如何全面推進產-供-銷-人才一體數字化轉型,實現跨越發展?

莘縣農業局二級主任科員丁佔峯:現代農業是莘縣的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中國蔬菜第一縣”已經成爲莘縣最亮麗的名片。隨着產業基礎不斷夯實,莘縣也意識到,想要將現有農業由“大”做“強”,就必須搭上“智慧快車”。爲此,莘縣將目光轉向數字農業,希望通過農業數字化,爲莘縣現代農業產業升級和農產品輸出再次插上騰飛的翅膀。

今年6月,莘縣正式引入騰訊雲(莘縣)農業數字經濟產業基地項目,建立了騰訊雲(莘縣)農業數字經濟產業基地。這也是騰訊在全國範圍內唯一的農業產業園區。

騰訊雲(莘縣)農業數字經濟產業基地通過騰訊智慧農業產業創新中心,整合騰訊在5G、區塊鏈、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術,引入東華軟件、航天智慧農業、太極集團等10餘家農業頭部生態企業,帶動各產業、多業態企業組團、密集落地,打造以智慧農業爲核心,包含農業裝備、農業文創、農業文旅、人才培養、電商物流、數字政務等多產業、多業態的“產業矩陣”。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目前,莘縣香瓜成爲電商搶購的貨源。我們依託騰訊海量C端用戶規模,實現數據動態更新即時上傳、存儲、挖掘利用,爲莘縣香瓜產供銷提供預警信息,指導農民合理種植,規避市場風險。

其實,莘縣在前期工作中,已着手把農村網絡、農業物聯網、農產品溯源體系建設和農業數據應用納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並把氣象、水利、環保等數據推向三農服務。

農副產品有“身份”舌尖安全有保障

10月16日7時,在日照惠生園生態農場有限公司的現代農業大棚裏,黃瓜、茄子、西紅柿等瓜果蔬菜的長勢喜人。工作人員將一筐筐新鮮蔬菜搬出大棚,等待抽檢。

在大棚一側的抽檢室門口,兩輛大卡車停在路旁。生產基地負責人馮寶君正指揮工人們將一筐筐檢驗合格的蔬菜裝車發往各個直營超市。每筐蔬菜上,還貼着一張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合格證上,除了寫有產品名稱、生產日期等常規信息外,還有一個二維碼。

“莒縣農業農村局爲我們引進了水肥一體化系統,並把我們納入了智慧農業平臺。在我們的蔬菜大棚裏,從種子入土種植到施肥管護再到長成採摘,全部過程都會實時上傳到該平臺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中。在收穫並檢驗合格後,生成帶有二維碼的合格證,實現農產品的從種植到銷售全程可追溯。”馮寶君向記者介紹說。

記者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後看到,該筐蔬菜的品質等級、採摘人、每次田間管理時間、農殘檢測人員等信息一應俱全。

“我們把全縣列入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的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統一納入平臺中,併爲其配備農殘速測儀、專線視頻監控等設備幫助農業生產主體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品質。”莒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研究員趙勤介紹說。

去年以來,莒縣農業農村局整合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設、土地地力提升、水肥一體化建設三個項目資金共計610萬元,與省農產品質量監管平臺有機結合,開展智慧農業平臺建設。目前,該智慧農業平臺已納入大型現代農業生產主體近20家,累計開具農產品質量合格證20餘萬份。

“郵農場”讓種糧大戶增收又省心

“今年有‘郵農場’的幫忙,我學會了種地精細化管理,種的玉米不僅個頭大,籽粒金黃飽滿,畝產增加300斤,畝收入達到1400多元錢,既增收又省心!”聊城市東阿縣姚寨鎮楊東村村民師仰民看到自家田地裏個大粒滿的玉米,臉上露出了笑容。

46歲的師仰民是楊東村的種田大戶,他流轉了100畝地用於種植糧食作物。“以前俺都是靠經驗種田,遇到病蟲害的時候,管理不善,糧食歉收,一年白忙活。”想起過去種田的難處,師仰民依然心有餘悸。

今年4月,師仰民聽說由聊城市郵政分公司開展的“郵農場”服務項目,他決定試一試。

麥收結束後,夏季播種玉米時,加入了“郵農場”會員的師仰民首次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方便”。

“郵農場”項目的服務專員周建軍早早爲師仰民制訂服務計劃和流程,在作物每個生長節點,周建軍都會到示範田裏去巡查一遍,進行農事提醒。這讓師仰民不僅實現了降本增產,還學會了如何“科學種田”。

“我這100畝地全部種的玉米,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每畝增產二三百斤!”師仰民對今年的收成滿意。在他的帶動下,楊東村不少村民都成了“郵農場”項目的會員。

今年4月,姚寨鎮在楊柳片區開展“郵農場”“互聯網+農業”服務模式試點以來,共招募“郵農場”服務專員7名,發展農戶會員70戶,建設郵農場示範田640畝,舉辦會員培訓會8場,培訓會員500餘人次。實測數據顯示,“郵農場”讓農戶會員每季每畝至少增產300斤以上。

山藥網銷火村民致富樂

10月15日,在菏澤經濟開發區陳集鎮天中山藥合作社三樓展廳,用山藥製成的粉皮、粉條、麪條以及山藥零食琳琅滿目。天中山藥合作社董事長趙慶偉告訴記者,這些是合作社在各大平臺銷售的“網紅”山藥產品。“今天我們合作社參加一個展銷會,電商小組都跑到現場做直播銷售了。”趙慶偉說。

陳集山藥有着兩千餘年的栽培歷史,是菏澤特色產業之一。隨着電商平臺的興起,陳集山藥依託合作社“邁進”了電商銷售的行列,蹚出了一條致富路。

“2007年,當時山藥價格上揚,陳集鎮農戶各自爲戰,紛紛自發種植山藥,由於種植面積突增,市場需求量小,導致山藥銷售價格下跌。”爲了解決這一發展難題,陳集鎮鼓勵山藥種植戶成立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與種植戶簽訂協議,對栽培、管理、收穫、銷售等方面進行統一管理,天中山藥合作社也就應勢成立了。

趙慶偉說,合作社爲適應市場需求和產品多元化發展,建設了兩條速凍生產線、一條膨化生產線和30個冷庫,幫助種植戶囤放山藥,利用“錯峯”銷售來化解市場風險。

“隨着電商平臺的興起,農產品也要‘趕時髦’。合作社5斤裝的山藥禮盒,在平臺上能賣到89元。”趙慶偉說,天中山藥合作社在天貓平臺開設了陳集山藥旗艦店,併成立了一個20多人組成的電商小組,同時合作社藉助直播平臺,陸續在抖音、快手等平臺開起了直播銷售。目前,合作社平均每天接到近15000份訂單,年銷售額4000多萬元。

(大衆日報記者 從春龍 孫亞飛 劉濤 石如寬 王健 慄晟皓 高田 蔣鑫 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