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论】教育培训机构频“爆雷”,一次收费不超过3个月的“防跑路”规定为何难执行?

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近日,一家在全国拥有超1100家校区的知名教育培训机构“爆雷”了。据媒体报道,优胜教育北京总部人去楼空,超3000名家长聚集维权,其北京一校区更被爆未退学费达900万元。

根据网友提供的多张照片显示,优胜教育在北京一校区有上千名家来讨说法。具体原因为他们提前预付了至少两三万元的学费,有的甚至交了十几万元,但优胜教育人去楼空后,家长们退费无门。一时间,有关优胜教育崩盘“跑路”的说法喧嚣尘上。

对此,优胜教育接连发布了两则微博,坚称企业没有破产,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不怀好意之人停止不雅的语言和行为,并表示优胜会越来越好。但这样义正严辞的声明并不能阻止外界对优胜或许要“跑路”的揣测,累计上千万的退款也没能及时得到解。

对于已经预付了好几万学费的家长来说,公司坚称没有“跑路”,当然是好事,他们担心的是公司“跑路”,自己付的学费打水漂。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培训机构要维护自己的形象,不是打舆论战,而是要拿出切实的方案,满足家长的退费诉求,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此事,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何在国家明文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一次收费不能超过3个月的情况下,还会有家长付这么多学费,家长门反映的预付学费情况,显然超过了3个月。要规范培训机构的经营,防止培训机构“破产关门、卷款而逃”,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管,另一方面,需要家长增强维权意识,不要轻信培训机构的承诺,要理性选择校外培训机构。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财务与资产管理的规定,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之所以规定培训机构收费的时间跨度,就是为了治理培训机构收了预付款之后的“跑路”问题。

校外培训机构实行预付费经营模式,学生先缴学费,再上课。和其他实行预付费经营模式的企业一样,这种经营模式存在企业可能不兑现承诺提供相应服务,以及收钱后“跑路”的问题。要治理这一问题,从监管角度看,就要对机构实行备案审查制,进行过程性监管,并规定收费时间跨度。

规定培训机构一次性收费不超过3个月,这保护了消费者的权利,也促进培训机构必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服务质量来吸引消费者继续购买课程。但是,对于这一规定,不少培训机构却不愿意执行,因为这会导致现金流锐减,还会增加续费成本(3个月后,又要说服家长交钱买课),也不能再用这些预先收来的学费去进行扩张投资,于是,一些机构就打擦边球,诸如把一年收费分为签4次合同。

这种打擦边球的违规收费运作能行得通,首先是监管不力。

对于预付费经营模式,监管不能只审查机构有无资质,还必须对机构的经营过程进行监管。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国家明确规定不能进行提前教学、超前教学,不能违规收费,如果没有过程性监管,监管部门不了解培训机构推出了哪些培训项目、培训内容是什么、如何收费,怎么进行监管呢?这就要求完善备案审查制,要求培训机构向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培训项目、内容、收费、收费等情况,同时监管部门要对这些备案内容进行核查。而要落实备案审查,就必须加强监管力量,但从现实看,还缺进行备案审查的监管力量。

其次,有的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维权意识淡漠,在培训机构的“焦虑营销”、“饥渴营销”影响下,家长担心买不到“名师课程”而积极配合机构的打擦边球违规收费,对监管部门公示的机构违规信息也视而不见。只有在发现课程质量不高、学费也退不了的情况下,才想到维权,甚至才发现机构连合法的资质也没有。

如果家长选择机构时,“货比三家”,考察机构的资质、师资、课程质量,严格按国家规定,一次只预付3个月的学费,那么,培训机构也就会把精力从重视营销转到做好教育内容、提高服务品质上,这不但会减少“跑路”现象,也能让受教育获得有价值的课外教育。

从现实看,今年部分校外培训机构陷入经营困境,与疫情的冲击,不能开展线下培训业务有关,但更主要的因素是长期经营问题的积累,疫情成为压倒机构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家长在选择机构时,多方面了解机构,那么,那些一直经营不善,家长投诉很多的机构,早已经无法生存。

说到底,校外培训机构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没有家长选择,机构自然会被淘汰。因此,要促进校外培训市场规范、成熟,必须加强监管,而家长的成熟、理性则更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