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的故事爲人熟知是因爲《三國演義》,羅貫中老爺子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華,把這段故事寫得精彩紛呈,引人注目。

這個故事其實來源於當事人的自述,諸葛亮本人在《出師表》中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陳壽作《三國志》時,採用了諸葛亮的說法,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之一,爲三國時期的正史,但這代表這一時期只有這一部史書,南朝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時引用了其他史書的記載:

魏略曰: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也就是說,在《魏略》和《九州春秋》兩本史書的記載中,諸葛亮是自己去見劉備的,劉備開始並不重視他,只給一般待遇,直到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大勢後,劉備才以上客禮之。

那麼,三顧茅廬是不是諸葛亮爲了給自己貼金故意捏造的呢?

從時間上看,《魏略》要早於《三國志》,但《魏略》作者是魏國人,對於蜀漢君臣的關係多系傳言,陳壽曾爲蜀漢官吏,對此接觸較多,可信度反而是《三國志》更高。

而且《出師表》不是一般文章,是諸葛亮在建興五年(227年)三月出師北伐之前給劉禪上的奏疏,屬於官方文件,以諸葛亮的嚴謹,基本不可能在此種文件中給自己貼金。加上此時距離三顧茅廬不過二十年,親歷者還沒全死呢,貼金不怕被人拆穿?

綜合起來,就是裴松之自己也在後邊支持三顧茅廬的真實性。

臣松之以爲亮表雲“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

三顧茅廬是真的,那問題又來了,諸葛亮前兩次是不是故意晾着劉備呢?

這有點想當然了,因爲史書沒有記載劉備三顧是什麼時候去的,有可能諸葛亮前兩次真的不在,而他開始並沒有非投奔劉備不可的意願,劉備見不到他走了,他也不會特意等着他。

諸葛亮自幼時隨叔父抵達荊州,跟荊州士族聯絡頗多,自身的交遊也很廣泛,如果他想出山,無論是劉表還是孫權他都可以選,可他看不上這兩位,覺得他們不適合自己。劉備初到荊州時,諸葛亮也不清楚他的爲人和理念,直到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才瞭解劉備,認定劉備是自己可以侍奉終身的明君,於是便出山了。

當然,諸葛亮故意晾着劉備的可能也是有的,目的就是爲了更好地觀察劉備,他可是個寧缺毋濫的人,非明主而不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