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挂的印度/周五更新/杨清筠(撰文)|

亲爱的读者老爷大家好,虽然印度电影拍摄技术和电影工业都是跟在欧洲人脚步后头发展起来的,但是一旦技术学到手,产业初具规模,艺术创作这种东西就没有先后之分了,后来者还有可能"坐享"先行者的经验而当了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印度就不可谓不是这样的一号选手,虽然很长时间内印度电影都没能摆脱得了模仿欧洲、迎合西式观众的框架,但是到了21世纪以来,印度本土的电影制作水平便如同开了挂一般蹭蹭蹭往上走,哪怕是对该国一向吝啬好评如中国,提起近十年来印度的电影产业,也不得不竖一竖大拇指(杠精除外),放眼到全球,印度电影的影响也日渐增大,尤其是在西方世界的银幕上,印度电影的受欢迎程度无疑要比中国电影大得多。所以,接下来我们不如来看一看印度电影是如何领先于该国其他的产业走向全球,并且好评如潮的。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剧照

首先,让我们打开一部印度电影,能让浓厚的南亚气息直冲脑门的,一定是具有咖喱口音加咖喱音调的音乐。如果说一杯孜然味的奶茶依然不足以让你提起十二分的精神进入到印度人的世界里,那么歌词烫嘴、节奏震天灵盖、比唢呐穿透力更强的印度音乐一起一定可以做到,随着这种强悍洗脑的音乐映入眼帘的,多半是各处关节都能灵活旋转的舞姿,私以为颈椎病这种困扰90%用户的职业病在印度没什么市场(IT业除外)。若没有听过几首印度本土的神曲,是没有资格评价南亚居民基因里面就带有尬舞成分的,因为印度神曲,神就神在任何人任何时候入耳都会萌发起载歌载舞的冲动,尤其是脖子以上以下总想做一道错位相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我已经亲自贯耳了数手扬名天下的印度神曲,至今脖子和舌头都还企图挣脱大脑的控制。(如有好奇者推荐聆听《我在东北玩泥巴》一曲,配合MV使用效果加倍)不过,自08年以后,印度的电影制作者们似乎也意识到了"万物不如跳舞"这个梗在印度电影中太过频繁甚至俗套,单纯能够吸引印度观众的本土音乐很难引起海外受众的广泛认可,为了让印度电影更好地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配唱片段在印度电影中大幅减少,此举令印度国内观众非常不满,甚至掀起了一场拯救电影配唱音乐的运动,他们说,印度电影的精髓便在于叙事性的歌唱(即剧情发展靠演员唱歌来交代),恰恰是这些音乐让印度电影别具一格,而海外观众也没有他们想象得那样无法接受文化的差异性,只有保留原汁原味的印度性特征,才能保留印度电影的真正魅力,而并非盲目迎合全球市场,造出来平庸无奇的东西。

不如跳舞,看电影不如跳舞

与特色神曲和热情尬舞是一个道理,印度电影当中体现的"印度性特征"正是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成功的印度电影在剧情中能够坦然呈现属于其民族文化的独特色彩,而非刻意强调,宗教和民族的复杂性就是印度电影常常作为素材的内容。被称为宗教博物馆的印度宗教问题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混乱,而根据印度政策对宗教采取的宽容态度,电影业也愿意直面社会上棘手的宗教问题,只要电影的主基调不偏离和平、大爱、团结这样的正确方向,哪怕是涉及印巴之间的对峙依然可以被允许,对种姓制度的反感和批判也是正确导向。在中国颇受关注的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就讲述了一个笃信哈奴曼神的印度男子救助了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少女,既没有因为其信仰为异忌讳,也没有因为女孩来自敌对国家而怨恨,反而竭尽全力保护女孩悉心照顾,表达了超越国界、无关信仰的宽容大爱思想,这种价值观不仅符合印度宗教宽容、信仰平等的倡导,也符合世界peace and love的主旋律,在全球受到欢迎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突破宗教的束缚、大胆取材于深不可测的宗教宝库,无疑是印度电影的成功秘诀之一。

印度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剧照

此外,敢于直面社会问题、拍摄角度独特也是成功的印度电影出彩之处。真正有意义、深刻的电影作品应当是社会的镜像,能够将人们习以为常却又难以挣脱的惨痛现实浓缩至银屏,以期引起观众们的共鸣与全社会的反思。怎样将残忍的社会现实讲成一段不落俗套的故事,在人们置身其中又难以发觉的地方独运匠心,才是电影制作者最值得挑战的任务,如今国内有太多粗制滥造的电影片子,打着直面社会的旗号却仍在唱着陈词滥调,能够成功的影片屈指可数。而印度在这一点上相对要成功得多,印度的社会矛盾、尖锐之声比中国更为严重,然而其影片却取材广泛,如反映公共卫生落后问题的《厕所英雄》,空巢老人问题的《老爸102岁》,女性争取权利的《红粉乌托邦》,这些影片都取材于最普遍的社会现实,也并无过分偏激敏感的话题,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来自最普通身边的灵感才是最顶尖的艺术。印度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并非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观众的共鸣,人的悲喜并不相通,但是艺术的感染力可以。

印度电影《厕所英雄》剧照

还有一点,印度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夸张的情感表达,也是其"印度性"的魅力所在。印度虽然宗教种类繁多,但与世俗化的感情文化并不冲突,人们的奔放、饱满、极致的宣泄,都是南亚特有的审美体验,他们与中式的内敛中庸不同,也区别于欧美的个性主义,这种大胆的表露和特殊的色彩,只要分寸把握得当,也是在海外得到欣赏的必杀技。用一句教科书式的话来概括:"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最不经意的本我表达恰恰是最直击心灵的优异之处,于印度如此,于任何国家都是如此,印度电影制作者始终在斗争与反思中领悟这一道理,如英殖民时期模仿西方式的拍摄手法虽然能够迎合一部分观众,但是永远实现不了超越。想要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就必须使用属于自己的工具。最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印度电影制作者已经有意识地脱离单纯的形式包装、强行搞笑,而是将深层次的思考和对现实关怀的责任融入到电影的主题中,俗套的话说,用一颗真诚的心做电影。

尽情宣泄情感的印度电影

而今印度电影在国际的影响力超乎我们的想象,实际上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印度远不如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参与度深刻,但文化这一软实力却为印度的国家形象起到了不少正面作用,争取到关注和认同。这对于国际环境一直不怎么乐观的中国来说,是一条值得借鉴的点子,中国的电影业理应创造出更好、更具有"中国性"闪光点的作品,这些闪光点自然不仅要感染国内观众,也应该让全球范围内感受到中式的电影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