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

在‘每個人都可能在 15 分鐘內出名’的自媒體時代,一些人發現,自己早已出名,可是面前的房價比過去更加高不可攀時,大概率會覺得,出名早不早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買房一定要趁早。

年輕人真的應該趁早買房嗎?

《共識》節目第一期,我們請來了吳曉波老師,和馮叔一起探討這個話題。以下是節目中的部分片段:

年輕人應該趁早買房嗎?

馮侖:我不同意(這個觀點)。你應該會同意,我知道你挺喜歡買房。我們先定義一下年輕人。大概多大歲數,在中國算年輕人?大概 30 歲上下算年輕?

吳曉波:對,35 歲以下。

馮侖:有統計顯示,在中國,平均買房年齡是 27 歲。基本上,30 歲以下,工作都不到 10 年,靠個人能力一般是買不起房子的。

吳曉波:可以舉家買房。

馮侖:那趁早買房,實際上是兩代人甚至三代人在買房。

吳曉波:(這個話題)我覺得我有話語權,因爲我是趁早買房,我 1997 年買房,29 歲。那時候,我已經很害怕寫東西沒人看了。當時擔心賣字賺不了錢,想想怎麼辦?就買房子。那時候有幾十萬塊錢,都拿去買房子。另外,(買房也是)爲了防止通貨膨脹把咱們賺的錢喫了。確實,現在年輕人買不起房。我覺得先買小一點,買個 30 方的也行,過幾年買 70 方的時候,30 方沒有被喫掉,過幾年再買個 120 方的時候,有 70 方沒被喫掉嘛,就用時間換空間,來騰挪。

馮侖:你這個觀點比較符合完全市場化的市場。發達國家的經驗應該也是這樣的,就是一生要買 4 到 5 次房。

吳曉波:2010 年的時候,我們學馬雲,給每個公司的中高管 30 萬的免息貸款,讓他們買房子。那時候房子,杭州的房價還不到一萬。所以離開藍獅子的人,沒有一個抱怨老闆的。反正工資給多少錢(大家可能都不記得了),但是那個房子他賺到了。我們現在這個政策還有。

馮侖:(年輕人應該趁早買房)這句話,在 10 年前是有存在的道理,早 20 年也還有經驗可以證明。但是今後,我不主張這樣做。其原因,我是從房地產行業來看。其實在 3 年前,人均 GDP 超過 8000 美金以後,城市化率過了 50%,人均住房面積已經超過 30 平米了。

吳曉波:35 平左右。

馮侖:所以,如果買房自住,我認爲只要量力而行,任何時候都對的。如果不是自住,還要兼具投資,這句話就越來越不對了。因爲現在全國大部分城市的人口增量都是趨於遞減,甚至是 0,有些甚至是負數的。

吳曉波:我們江浙這一帶,杭州,上海房價都挺貴,但湖州的房價是一萬三。我剛去過湖州,湖州馬上要通到上海的輕軌。杭州有個地方叫做富陽,杭州市中心的房子大概四五萬了,富陽的房子一萬五還能買得到。也就是說,可以等政府通地鐵、通輕軌。

馮侖:這個地方,因爲它人口增加了,收入增加,就業增加,如果空間結構再優化,包括教育配套、醫療配套,等等,房價漲有這些支撐。如果沒有這些支撐,比如中西部、東北的一些城市,那就沒辦法。所以,(年輕人應該趁早買房)這句話要成立,它有一定的先決條件。另外,經濟成長的時候,大膽買郊區的房,但是經濟收縮或者是緩慢增長,甚至是停滯的時候,要買市中心的。

吳曉波:我覺得它有兩個前提條件,第一,是一個具有成長性的城市;第二個,具有成長性的人生。如果這兩條都沒有,那就扯淡了,在這兩個前提下,趁早買房。

馮侖:我贊成你的這個觀點,就是在高速成長的地區和高速成長的個人的時候,年輕人你可以去買房。但是我不同意,不加區別地說,任何時候都要趁年輕買房。

吳曉波:我是一個人生的‘激進主義者’,我覺得張愛玲講的‘出名要趁早’是對的,‘成功要趁早’也是對的。年輕的時候應該給自己加上無窮的壓力,然後把自己所有的潛能都激發出來,哪怕在後麪灰頭土臉、不成功,也無所謂。至少,回憶的時候覺得,‘我度過了一個非常激烈的青春歲月’。我把房子看成了人生青春歲月中的另外一個標的物。另外,我認爲,不動產在過去是爆發性增長,未來可能溫和性增長。所以,房子是人生責任的一種投影,同時也是財富的一種投影。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趁早買當然是更好的。

馮侖:買房一個是剛需,結婚生孩子,這個情況我覺得沒問題,什麼時候都可以買。其實我們要討論的,是更多的是這以外。我覺得在過去 20 年(趁早買房)沒有問題,但我還是特別提醒,今後的 10 年 20 年,過去的邏輯會發生變化,而且在中國比較大的一個區域內,差異性可能會越來越大。所以的話,除非結婚,其它情況下的買房,不一定要這麼激進。

吳曉波:那,遲早要結婚吧。您講的我完全同意,就是未來中國不再是一個均衡型城市化的過程,年輕人應該到一個高光的城市,到一個高光的行業去體驗一把,所以這個肯定是選擇對的。

買房值得掏空6 個錢包嗎?

馮侖:我不贊成。收入一定的時候,爲一個需求的事竭盡全力,其它的需求一定不平衡,會引起,比如說家庭正常生活的不適。另外,代際關係也很麻煩。

吳曉波:我覺得,25 到 35 歲的年輕人,有 4 個字是千萬不能弄的,叫‘歲月靜好’,那個年齡段想歲月靜好,中老年歲月肯定一塌糊塗。那個年齡段一定是打拼的年齡,往死裏熬的年齡,肯定是沒有什麼太歲月靜好的事,就是拼命工作,是吧?‘怎麼知道未來我能賺多少錢?’不動產實際上是給自己的一個壓力,把未來賭進去。所以有 6 個錢包,(哪怕)有 7 個錢包,也把它掏空了。掏空的意思,我並不是說就沒錢喫飯了,或者說看場電影都捉襟見肘了。我認爲它還是有一個度。我覺得所有的壓力都應該把它壓進去,買房是其中的一個壓力,讓自己把 100% 的時間放到工作上面,放到個人的成長方面,買房子僅僅是壓力中一個體現而已。

馮侖:你說的這個‘越壓力越成長’,這個東西其實只對於少數人(有用)。

吳曉波:壓垮了,壓垮了就算了唄。反正我是這麼走過來的。我覺得這個社會,大部分人還不壓自己。他不承受這麼大的壓力,他也沒有那麼大的未來。

馮侖:我覺得多數人,6 個錢包恐怕還是留一兩個,剩下的‘賭’在某一件事情上。當然在過去這麼多年,賭房是沒問題的,但是在未來,在中國多數地區,可能買房要慎重了,剛纔我們講的發達地區,其實還可以,你這個經驗我覺得還可以繼續。

大城市的一張牀,

好過小城市的一套房?

吳曉波:我覺得大城市和小城市,不僅是房價的問題,實際上是越優秀的人越往大城市擠。大城市的背後,實際上是一種人生的成長的狀態和可能性。

馮侖:尤其是 25 到 35 歲高速成長的年輕人,需要的是機會。

吳曉波:我覺得,哪怕說最後回到了小縣城裏面,也最好在大城市裏面打拼過兩三年,開過眼界,聽過歌劇,知道 1 萬人的體育場是怎麼回事兒……而且我覺得大公司其實挺好的,大公司學規矩,學學做人的規矩,上上下下的等級,這件事情其實還是蠻重要的,然後再離開,哪怕再創業也好,回到家鄉也好,其實不一樣。

馮侖:眼界不一樣。比如高考選志願,選專業不如選城市。大城市的魅力在於成長、機會和人的豐富性。張維迎寫過一篇文章,叫《人生是一連串的偶然》。我還跟他說,我們現在這個年紀要做一件事,就要主動給年輕人一些偶然性,讓他成長。大城市纔有偶然性,住在一個鄉村,永遠沒什麼變化。所以,大城市的一張牀好過小城市的一套房,這個話是對的。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