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三十七年前的病例,至今讓當初的主治醫生記憶猶新:

那是7月的一個下午,南方一家縣醫院的急診科實習醫生,接待了一個從農村來看病的小夥子,在查看了小夥子的白細胞檢查單後,這位實習醫生初步判斷,小夥子患的是白血病,於是告訴他:“你需要住院治療。”

這個騎自行車來看病的小夥子並不太知道白血病的含義,但是他知道住院需要自備各種洗漱用具,於是馬上騎車回到離縣城15公里遠的家裏,拿了住院用的被褥和暖水瓶,再掉過頭來騎到醫院,一天之中他來回一共騎了45公里地。

明確了白血病的診斷之後,住院第二天,小夥子就開始接受大劑量化療,但是,剛剛化療到第四天晚上,小夥子就去世了……

今天,這位當初的實習醫生已經是全國著名的醫學專家了,每次提到這件事,他都心痛不已,因爲無論是醫學,還是當初身爲醫生的自己,幾乎沒有幫到這個小夥子,他甚至想,如果當時小夥子不來住院,不化療,也許……

中科院院士韓啓德

2014年5月,在一向中規中矩的“中國科協”年會的開幕式上,一向低調的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科院院士韓啓德,給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醫療對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

我在韓啓德院士還在北京醫科大學做院長時見過他,一個實力派的謙謙君子,一直是國際病理學的泰斗級人物。如今給他自己從事的醫療事業低得驚人的評價,韓先生肯定不是爲了奪人眼球,引人關注,那不過是他多年從醫的結論和個人感受而已。

人們很早就發現,那些被切除了胰腺的狗,即便其他器官都正常,也會在兩週內死亡,而糖尿病就是胰腺功能降低乃至喪失的結果,就是在這個基礎上,人們發現了胰島素。

那是1921年,加拿大多倫多醫學院的兩個年輕人,完成了生理學史上一項劃時代的重大發現:提取到了可以用來治癒糖尿病的胰島素,兩年後他們因此榮膺了諾貝爾醫學獎。

應該說,沒有一種疾病能像糖尿病這樣不僅清楚地找到了癥結,還如此給力地彌補了導致癥結的直接不足。和其他降糖藥相比,胰島素沒有任何副作用,因爲它是身體裏本身就有的,也因此,胰島素的使用,可以不像其他降糖藥那麼顧忌副作用和依賴性,醫生甚至可以踏踏實實地告訴病人:用吧,上不封頂……意思就是不限量,多用也不會帶來問題。

但是直到今天,糖尿病依舊是世界範圍內第一大高發病,它爲冠心病、腦中風、癌症等疾病提供基礎。

在醫學上,不疼不癢的糖尿病,被稱爲冠心病的“等危症”,意思是,從你被診斷是糖尿病的那天起,醫生就可以視同你已經得了冠心病,因爲少有糖尿病人能逃脫得冠心病這個命運的,而冠心病至今都是致死性最強的疾病。

既然糖尿病這個“萬惡之源”已經找到了胰島素這麼好的治療辦法,爲什麼還是沒能控制住?原因只有一個,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是由生活細節決定的。

即使有胰島素,但如果仍喫得過多、運動過少,生活方式不改變,體重還是會增加,直到因爲脂肪過多,產生“胰島素抵抗”,誘發和加重糖尿病,直到腎功能衰竭——糖尿病對腎臟的損傷,超過任何一種疾病。

也就是說,人類難以改變的生活方式,最終還是贏了醫學的重大發現,這些不僅爲韓院士無奈的結論提供了證據,也讓人不得不承認一個被唸叨了幾百年的老理兒:“治得了病,救不了命。”

回到韓院士前面的結論,在8%的醫療效果之外,真的對健康起決定性作用的那92%是生活方式、生活條件等非醫學因素,後者就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由每個人的生活細節和習慣決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