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马套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马套村家家种花,户户种茶

马套村粉刷一新的文化墙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开元 济南报道

金秋时节,红菊遍野。10月20日,走进万德镇马套村生态旅游产业园,映入记者眼帘的是该村粉刷一新的主题文化墙、宽敞洁净的文化广场、崭新洁净的公共卫生间、古色古香的石板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马套村党支部站在发展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带领群众种茶叶、建茶厂,创办合作社、搞旅游,马套村美丽、活力、和谐乡村的梦想正逐步走进现实。

产业富民:

3年间村经济增收10倍,村民人人当上“小股东”

2015年,肖舒荣刚到马套村担任村支部书记,那时整个村子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30万。如何让村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成了肖舒荣带领马套村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第一个难题。

“在最开始,村子里的茶园由公司入驻经营,最终的收益方还是公司,村民只能充当打工仔。”肖舒荣告诉记者,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他决定转变发展思路壮大集体经济,在村里成立起股份制茶叶加工厂,村民可通过出房子或通过现金两种形式入股,从而掌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

仅用三年时间,股农平均分到了5.8万元的股金,拿到了创业转型后的第一桶金。“刚开始大家伙还都在犹豫,直到拿到了第一笔分红,乡亲们才意识到好日子真的要来了!”马套村村民李先生告诉记者。

马套村茶叶加工车间

如今,马套村的茶园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700余亩,炒茶车间所产生的实际收入也增长到300余万元,村民过上了“月月有收入、年年有分红”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马套村又通过成立将军山旅游合作社,打造独具田园特色的乡村民宿,修建起综合性游玩体验区,开辟出农耕文化体验区,实现了“文农旅商”的有机结合,旅游年收入达到1100余万元。

就业富民: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马套村招回人才“金凤凰”

栽下梧桐树,招回人才“金凤凰”。2016年,马套村两委以旅游合作社为平台,提出引进一笔资金,结交一个能人,招回一个人才的“三个一”战略,成功吸引30余名优秀人才返乡,组成了一支有经验、会管理、扛得起的创业团队。

刚才还在引导游客吃住、安排酒店上菜事宜的刘晓芳,下一秒就已经赶到村文化广场调度活动事宜。直到中午十一点,她才总算有时间接受采访。

刘晓芳曾是是一名酒店管理员,现在她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长清区将军山旅游度假专业合作社副经理。“这是我今天上午喝到的第一口水,前前后后需要操心的事太多了,根本就停不住脚。”刘晓芳边喝水边告诉记者,当天上午有800多名游客需要接待,平时像这样大规模的活动还有很多。

大学期间刘晓芳主修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由于马套村没什么发展项目,她只得背井离乡到城市里奔波。2016年初,刘晓芳接到了村支部书记肖舒荣打来的电话邀请她回村,经过考虑,她答应回村为村子干点事。

回村后,刘晓芳先是教会大家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然后为村里申请到淘宝号进行电商宣传,还把她多年来的酒店管理经验运用到村里的民宿项目建设上。短短几年间,刘晓芳就带领着返乡创业团队过上了有车、有房、有娃的日子。

今年刚翻修的石板路

民生温度:

少有所学老有所养,小村庄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马套村头800多平米的文化广场上,三五成群的老人们或在打牌,或在听戏,阳光照射在老人们的肩膀上让他们愈发惬意。上午十点,张大爷一如往常地来到广场上进行锻炼,今年已经65岁高龄的他身子骨依旧相当硬朗,“以前想活动活动都没地方去,现在每天都会来文化广场锻炼,这样的生活都是乡村发展带来的福音啊。”张大爷说。

“村级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村集体有了固定的集体收入,才能加快民生事业的发展步伐,这才是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的。”这是肖舒荣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今年以来,马套村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对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首先在村中心建设了集休闲、娱乐、健身功能于一体的马套文体广场和马套大舞台,随后完成了步行路改造、排污排水、风情一条街打造等六项工程,各项工程的建设使马套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村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近几年,我们在村里建起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为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午餐和日间照料。”马套村村支部书记告诉记者,同时,村里投资19万元给村卫生室购置医疗设备,定期给老人免费体检,让在外打工的孩子放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临别前,当记者问起张大爷他眼中的乡村振兴时,张大爷指着眼前温馨的画面回答:“这不就是最好的乡村振兴吗,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百姓生活富足家家安居乐业。”出村后,村头一条条拦河坝由南向北梯级而上,大理石栏杆和木质护栏横跨在桥上,两侧林木茂盛、阴翳蔽日的青山近在眼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