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馬套村被評爲全國文明村

馬套村家家種花,戶戶種茶

馬套村粉刷一新的文化牆

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開元 濟南報道

金秋時節,紅菊遍野。10月20日,走進萬德鎮馬套村生態旅遊產業園,映入記者眼簾的是該村粉刷一新的主題文化牆、寬敞潔淨的文化廣場、嶄新潔淨的公共衛生間、古色古香的石板路……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馬套村黨支部站在發展鄉村振興的新起點上,帶領羣衆種茶葉、建茶廠,創辦合作社、搞旅遊,馬套村美麗、活力、和諧鄉村的夢想正逐步走進現實。

產業富民:

3年間村經濟增收10倍,村民人人當上“小股東”

2015年,肖舒榮剛到馬套村擔任村支部書記,那時整個村子的收入加起來也不過30萬。如何讓村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成了肖舒榮帶領馬套村走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第一個難題。

“在最開始,村子裏的茶園由公司入駐經營,最終的收益方還是公司,村民只能充當打工仔。”肖舒榮告訴記者,爲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他決定轉變發展思路壯大集體經濟,在村裏成立起股份制茶葉加工廠,村民可通過出房子或通過現金兩種形式入股,從而掌握生產經營的主動權。

僅用三年時間,股農平均分到了5.8萬元的股金,拿到了創業轉型後的第一桶金。“剛開始大傢伙還都在猶豫,直到拿到了第一筆分紅,鄉親們才意識到好日子真的要來了!”馬套村村民李先生告訴記者。

馬套村茶葉加工車間

如今,馬套村的茶園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700餘畝,炒茶車間所產生的實際收入也增長到300餘萬元,村民過上了“月月有收入、年年有分紅”的幸福生活。

近年來,馬套村又通過成立將軍山旅遊合作社,打造獨具田園特色的鄉村民宿,修建起綜合性遊玩體驗區,開闢出農耕文化體驗區,實現了“文農旅商”的有機結合,旅遊年收入達到1100餘萬元。

就業富民:

既富口袋又富腦袋,馬套村招回人才“金鳳凰”

栽下梧桐樹,招回人才“金鳳凰”。2016年,馬套村兩委以旅遊合作社爲平臺,提出引進一筆資金,結交一個能人,招回一個人才的“三個一”戰略,成功吸引30餘名優秀人才返鄉,組成了一支有經驗、會管理、扛得起的創業團隊。

剛纔還在引導遊客喫住、安排酒店上菜事宜的劉曉芳,下一秒就已經趕到村文化廣場調度活動事宜。直到中午十一點,她才總算有時間接受採訪。

劉曉芳曾是是一名酒店管理員,現在她有了一個新的身份——長清區將軍山旅遊度假專業合作社副經理。“這是我今天上午喝到的第一口水,前前後後需要操心的事太多了,根本就停不住腳。”劉曉芳邊喝水邊告訴記者,當天上午有800多名遊客需要接待,平時像這樣大規模的活動還有很多。

大學期間劉曉芳主修市場營銷專業,畢業後,由於馬套村沒什麼發展項目,她只得背井離鄉到城市裏奔波。2016年初,劉曉芳接到了村支部書記肖舒榮打來的電話邀請她回村,經過考慮,她答應回村爲村子乾點事。

回村後,劉曉芳先是教會大家如何利用微信公衆號進行宣傳,然後爲村裏申請到淘寶號進行電商宣傳,還把她多年來的酒店管理經驗運用到村裏的民宿項目建設上。短短几年間,劉曉芳就帶領着返鄉創業團隊過上了有車、有房、有娃的日子。

今年剛翻修的石板路

民生溫度:

少有所學老有所養,小村莊洋溢着滿滿的幸福感

馬套村頭800多平米的文化廣場上,三五成羣的老人們或在打牌,或在聽戲,陽光照射在老人們的肩膀上讓他們愈發愜意。上午十點,張大爺一如往常地來到廣場上進行鍛鍊,今年已經65歲高齡的他身子骨依舊相當硬朗,“以前想活動活動都沒地方去,現在每天都會來文化廣場鍛鍊,這樣的生活都是鄉村發展帶來的福音啊。”張大爺說。

“村級事業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爲了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村集體有了固定的集體收入,才能加快民生事業的發展步伐,這纔是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的。”這是肖舒榮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今年以來,馬套村先後投資1000多萬元對村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首先在村中心建設了集休閒、娛樂、健身功能於一體的馬套文體廣場和馬套大舞臺,隨後完成了步行路改造、排污排水、風情一條街打造等六項工程,各項工程的建設使馬套村整體面貌煥然一新,村裏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提升,村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近幾年,我們在村裏建起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爲65歲以上的老人免費提供午餐和日間照料。”馬套村村支部書記告訴記者,同時,村裏投資19萬元給村衛生室購置醫療設備,定期給老人免費體檢,讓在外打工的孩子放心,真正實現老有所養。

臨別前,當記者問起張大爺他眼中的鄉村振興時,張大爺指着眼前溫馨的畫面回答:“這不就是最好的鄉村振興嗎,少有所學、老有所養,百姓生活富足家家安居樂業。”出村後,村頭一條條攔河壩由南向北梯級而上,大理石欄杆和木質護欄橫跨在橋上,兩側林木茂盛、陰翳蔽日的青山近在眼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