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爲滬上重要糧倉,今年松江總的糧食供應量將穩定保持在9萬噸左右。

金秋時節,豐收又至。經歷梅雨、病蟲害等連續考驗,讓2020年的秋收景象更添一份扣人心絃。15萬畝總的糧食麪積中,14萬多畝是中晚熟稻,近期,隨着佔據松江糧食大頭的“中晚熟稻“首批啓動收割,今年的產量就成爲人們關注的問題。有關部門表示,從目前極具參考價值的理論測產數據來看,總的來說,今年中晚熟稻畝產量與往年保持平衡。加上9月份左右就已豐收在手的9000多畝早熟稻,作爲滬上重要糧倉,今年松江總的糧食供應量將穩定保持在9萬噸左右。

粒粒皆辛苦

地處浦江南岸的葉榭鎮堰涇村,金黃的水稻,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收割、裝車,田間地頭到處都是農民忙碌的身影。

“田裏這些‘大鐵牛’,每天可以收30畝,產量毛估了一下,大概1200斤,與去年持平了。”回想今年特殊的水稻生長期,堰涇村的大農戶王連明感慨萬千。今年的超長梅雨季,讓不少農戶正處於“揚花”這一生長關鍵期的糧食作物受到影響。而王連明今年因爲想趕“早市”,200多畝的水稻趕在5月初就已播種,使梅雨季來臨之前水稻已過“揚花期”,生長穩定,從而讓王連明獲得來之不易的豐收。

6月9日入梅, 7月21日出梅,長江流域的雨量是往年同期的2.3倍,爲歷史同期最多。今年長達42天的梅雨季以及帶來的連續降雨,給糧食種植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幸虧今年有7成種植戶種植時間提前,同時後期出現持續晴天,在擱田期使作物保持了良好光照。”泖港鎮農技站副站長、高級農藝師梁榮介紹,加上梅雨季後及時進行水肥管理,扭轉了今年中晚稻種植的不利局面。

糧食種植需要“天幫忙”的同時,更需要“人努力“。氣候有些特殊的2020年,隨之而來的病蟲害是另外一項嚴峻挑戰。爲了成功“蟲口奪糧”,梁榮說,鎮上20餘名農技人員,從9月份開始,就持續不間斷地在各村落、各田塊開展蟲情監測,以保證第一時間對症開出防蟲“診斷書”,以指導種糧科學及時防控。

顆顆歸糧倉

糧食豐收,種好的下一步是要收好、加工好。在松江區農民專業合作聯社的稻米加工區,剛收割回來的稻穀被裝入谷槽,烘乾機哄哄作響,穀粒的芳香瀰漫開來。這裏是松江區規模型的糧食加工基地之一,每年的大米加工量在2500噸左右。

“從10月6號開始,這裏就陸續有運稻穀的糧車。”農聯社總經理王葉靜說,近期每天的加工量在20噸左右。

從帶着殼的稻穀進入車間,經歷拋選、去雜、碾米等多道工序,最終被加工成光澤晶亮的精米。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的糧食加工過程頗費一番功夫,王葉靜介紹,爲了充分滿足周邊農戶的稻米加工需求,加工場保持“人停機不停”的作業常態。

“社裏的加工機械均是國外先進設備。”王葉靜介紹,爲了進一步提升大米加工的品質,今年的烘乾程序也是往年的“升級版”。相比往年持續恆定的40攝氏度的烘乾溫度,今年在加工訂單不緊張的時段,適當降低溫度至35攝氏度左右。“雖然這樣意味着烘乾的時間會有所延長”,王葉靜稱,但這種“文火慢燉”方式,更有利於大米的品質口感。

稻米加工以及冷鏈收儲條件,讓糧食豐收在手的同時,更好地顆粒歸倉。據瞭解,之前全區共有4個具有食品加工許可證大米加工基地,年加工能力10000噸。已建成5000噸低溫儲存倉庫,保障稻穀低溫儲存,常年供應新鮮大米。

在此基礎上,近日,年加工2500噸能力的葉榭優質稻米加工中心已啓用對外服務,年加工能力達1萬噸的小崑山加工中心一期也已結構封頂,季節性加工能力不足的問題有望進一步得以緩解。松江區農業農村委介紹,下一步計劃在新浜鎮和佘山鎮佈局規劃集大米加工、稻穀儲藏和冷鏈爲一體的稻米加工中心,有效彌合基礎設施南北差異,實現區域資源合理配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