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新闻网

坚持人民至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吸纳社会力量,调动社会资源协同应对气象灾害风险,携手共筑气象防灾减灾的坚实防线。本版梳理气象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中涌现出的一批好经验、好做法,予以展示。

广西:唱着山歌防天灾

中国气象报记者 黄姿娜 通讯员 罗桂湘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部门申报的“‘分享阳光 分担风雨’广西气象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在2020年广西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金奖。广西是我国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自治区气象部门不断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走出了一条气象科普的人民之路。

在“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气象科普与民间山歌结合,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传播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自治区气象部门每年都要组织3到5场山歌会,每场观看群众3000余名。此外,气象部门把历次山歌会录制成片,赠送给学校、村委会、社区活动室、气象信息站等,推动山歌广泛传播。

2018年,自治区气象部门面向社会开展气象科普山歌歌词有奖征集活动,掀起了气象科普山歌创作热潮。组委会征集到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多民族山歌上千首。在此基础上,气象部门2019年通过互联网组织开展气象科普山歌有奖演唱比赛。

“台风来时势头猛,吹得歪西又歪东。先前好好做防备,不怕东南西北风……”歌声飘扬在田间地头、学校公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载着琅琅上口的山歌走进了很多人心里。气象主播带头传唱,吸引粉丝114万;广播电视节目轮番热播,吸引电视观众330万、广播听众400万;气象预警大喇叭循环播放,覆盖1.2万个行政村……

众人拾柴火焰高。自治区气象部门大力整合科普资源,联合地方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和科协等部门,与企业、媒体一起投身气象山歌科普活动,吸引多方力量共办气象山歌会。

巴马山歌会,4家当地知名企业冠名赞助;河池市金城江区山歌比赛,获得企业赞助;“壮族地区气候变化科普工作新模式研究”项目获广西科技厅立项,推动气候变化科普与本土文化研究……广西气象部门积极招募和培训气象山歌志愿者,专项扶持民间歌王、艺术院校师生等开展气象山歌创作,编写并出版山歌5000多首,出版山歌光盘5000多张。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小小气象山歌手”培训项目,深受孩子们欢迎。

“广西气象部门的科普很有意义,科普作品有特色、有亮点,非常值得推广。”广西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刘波评价说。

围绕“气象山歌”主题,自治区气象部门出版影视作品、发行科普书籍,打造“晓天”“气象科普主题屋”等品牌。其中,《中国气象山歌》获第九届全国优秀气象科普作品图书类二等奖,“山歌唱响高科技,气象科普进万家”活动获广西全民科学素质创新案例二等奖。

9月17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波里小学129名师生通过平时科普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气象知识,在收到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后提前18分钟转移,成功避险。

如今,气象山歌传播案例已进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为中国气候知识传播的亮眼名片。

2018年9月19日,广西气象部门组织山歌歌王在河池市宜州区举行气象山歌演唱活动。图片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

河北:气象信息员“深耕”一线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马洵 吴丽侠 杨浩杰 张亚军

10月20日上午,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北工村,中国人民银行阜平县支行的驻村扶贫干部刘占海,通过“河北省驻村扶贫信息服务平台”App收到大风蓝色预警信息后,立即在微信群通知村里所有大棚香菇种植户、村干部注意加固大棚,检查棚膜。

扶贫干部变身气象信息员

在河北,两万多名驻村扶贫干部的手机里都装有“河北省驻村扶贫信息服务平台”App,利用它进行信息管理等工作。2018年8月,河北省气象局开发的“天气预报预警模块”入驻该平台,实现天气实况、预报预警等气象信息服务全覆盖,帮助驻村扶贫工作队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应对灾害性天气过程,两万多名驻村扶贫干部变身“气象信息员”。

2018年12月,河北省气象局在印发的《基层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建设防灾减灾“一队伍”,要求相关单位组建技术团队,为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各市、县气象局应明确各乡镇(街道)气象灾害协理员,督促做好气象预警服务信息接收与传播、气象灾情收集;在行政村、社区设立气象信息员,协助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开展。

当年6月,河北省气象局在全省53个试点县完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延伸系统的布设,将气象监测、服务号码、服务标准、通知消息、实况告警、预警告警等模块功能向乡镇延伸,实现面向乡镇和村应急责任人、重点单位,特别是气象信息员的预警信息全覆盖,全省防灾减灾整体服务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信息员成为农技“土专家”

“我们家大棚里马铃薯和西红柿秧子有点儿问题,老师有空过来看看吧。”9月18日,张北县油蒌沟镇大山尖村,村民邰晓龙接到了种植户刘建明的电话。

邰晓龙是一名气象信息员,自气象信息员队伍成立以来,他积极开展气象信息传播,每次接到气象局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第一时间转发给辖区村民,并通过广播进行宣传播报。每年汛期前,张北县气象部门都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员业务能力,增强他们为农服务意识。勤学的邰晓龙利用这一便利,主动向气象部门咨询农业气象信息,指导当地村民田间管理,逐渐成长为油蒌沟一带有名的蔬菜种植“专家”。

在张北县,像邰晓龙这样的气象信息员遍布全县18个乡镇366个行政村,总人数达到1117人。

村镇互动让信息传播更及时

秦皇岛市昌黎县茹荷镇位于河北省东部沿海,该镇多数村庄地处滦河沿岸,又临近入海口,是防汛的重点地区。

茹荷镇党政办主任刘永新担任气象信息员已经5年多了,每年汛期之前,他都组织工作人员认真排查气象灾害隐患点,并联络各村气象信息员,入户宣传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指导村民做好气象灾害防范。

8月23日至24日,昌黎县迎来今年最强降雨过程。刘永新收到暴雨预警信息后,第一时间逐个通知各村20余名气象信息员及两委班子成员,指导他们通知每一位村民做好暴雨防御工作。

“暴雨过后我们排查情况时发现,得益于气象预警信息的及时传播,这场今年最强降雨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刘永新说。

浙江德清:人人都是网格员

中国气象报记者 谷星月 通讯员 王晨珏 杨丽萍

汽车行至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入目满是绿色。8月的德清比之7月更显酷热,而不论是高温还是暴雨,德清居民均能一“手”掌握天气信息。

这一“手”源于德清县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精心打造的民生服务平台——“我德清”小程序。本地居民常用的生活索引如求职招聘、挂号就诊、社区服务、食材购买、公交实时查询、民宿酒店预订等,均能在此得到专属数字化定制服务。

“可以说,德清老百姓一天要经历的事情都可以由这个平台来完成。”德清县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吴屹菲说。

“如此贴近居民生活,又是权威发声平台,气象服务怎能缺席?”德清县气象局局长李洪权早在平台建设之初,便有了将气象主动融入其中的打算。

舒适度、晨练、喷灌、辐射、污染条件等生活指数指导居民合理安排生活;逐小时智能网格预报、短期预报、未来一周天气趋势指导农业生产、旅游业发展……进入“我德清”,各类气象预警预报信息自动弹出,满足老百姓大部分生活所需。

8月4日,受今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影响,气象部门及时发出暴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村口的‘德清数字乡村一张图’和‘我德清’小程序里立刻就显示了台风消息,村民们纷纷转发,有的还上传了当下村里容易发生积涝和地质灾害地点的图片。借助现代化手段,我们村人人都成了网格员。”德清县莫干山镇五四村网格员赵世明说。

气象工作站在德清每个镇(街道)都属于标配,每个村至少配备一名气象信息员,全县共有174个行政村、社区共计400余名政法专职网格员。遇到重大天气过程,县气象局会通过政法系统“平安通”,及时向专职网格员发布气象预警短信,再由网格员向网格内居(村)民点对点发布暴雨和地质灾害预警短信。

而事实上,德清的“网格员”远远不止400余名,“每寸土地有人管,人人都是网格员”这一理念正在经由“我德清”的推广使用逐步照进现实。它的“随手拍”“随心问”板块,建立了“问题提交-平台受理-问题处理-评价服务”闭环式村情民意线上互动渠道,截至8月26日,已累计收到“随手拍”1213条,已解决1174条,解决率97%;“随心问”1434条,已解决1417条,解决率高达98.81%。通过“巡‘清’记”板块,累计发布巡河、巡街任务2378项,实现网上联动、网下互动,不断推进政民互动便捷化发展。

“大家都乐意参与,随手一拍不耽误多少时间,却能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吴屹菲解释道。截至8月,“我德清”已有超过20余万人注册使用,占当前德清居民的一半。

如今,这一民生服务平台,已成为德清县气象局创新基层气象服务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气象服务信息传播、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等融入乡村治理工作,推动跨部门防灾减灾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一张图”,完善基础防灾减灾队伍、设施、体系建设的新阵地。

“作为气象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的发源地,德清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李洪权表示,2018年首届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在此举办,今年初,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入选2019年浙江省数字化示范园区,多重身份为地理信息发展和数字化城市建设注入新活力。“我们将依托县大数据平台,将气象服务产品融入乡村治理‘一张图’。搭乘地理信息发展和数字化城市建设这趟‘快车’,气象服务将大有可为。”

“我德清”小程序首页设置气象预报模块,内含短期预报、未来天气趋势以及各类生活指数等信息,为德清本地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专业气象信息指导,成为拓宽气象服务渠道、落实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的有效手段。图/文 谷星月

(来源:《中国气象报》2020年10月22日二版 责任编辑:张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