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劍河縣建造的88米高的世界最大苗族女神像"仰阿莎雕塑"再次被網友質疑爲"形象工程",這一工程前後投資預估共近9000萬人民幣。

今年3月,劍河縣才摘下了"貧困縣"的帽子。劍河縣官網的公告顯示:這個工程,從2016年就開始招標設計並建造,2017年完成了主體工程。

而政府相關工作人員的解釋是:近3年來,所有的資金都用於突擊脫貧攻堅的其他項目上,而雕像的附屬設施已經停建。當初設計並建造雕像的目的之一也是爲了吸引更多的遊客。

88米高的雕像雖然被認定爲"世界最大苗族女神像",但沒有相關數據能夠證明雕像落成後產生了多少旅遊收入。

其實,這種追求"政績"而建的工程在全國不止貴州一處,其浪費尺度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前不久,陝西商洛7.1億間豪華中學被曝光後,校方拆除了已經建好標誌性的4層"鯉魚跳龍門"水景噴泉、涼亭、假山等無關建築,又花了一大筆錢。而涉事地區2019年剛剛摘掉貧困的帽子,全年財政收入爲2.1個億,這個學校耗資7.1個億。這種虧空,要彌補多少年?

國慶期間,還有網友上傳了"江蘇把江南園林搬到了服務區"的豪華服務區的圖片,令人咂舌不已:服務區裏的美食、豪華遊樂設施、高檔賓館、小橋流水等等設施應有盡有,網友直呼"貧窮限制了我對服務區的認知"。

那麼,各地爲什麼要不顧實際情況而搞這些"華而不實"的政績工程呢?

而網友的評論也很尖銳:不是上了旅遊景觀就能賺到錢,沒有過硬的產業鏈,光靠一個景點是帶動不起來,有這麼多的錢,還不如多投入其他的助農產業,創造點就業崗位。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有個能撐起門面的工程的確是有了政績,也有考慮利用旅遊業與服務業來增加收入的初衷,但沒有經過專業的測算、沒有成熟的配套體系,想通過一個雕塑就能吸引遊客,未免想得太簡單了。

熱衷於上馬建築工程,一方面這種效果很快就能體現,比挨家挨戶的幫扶能夠看到直接的效果。

而這麼做肯定是難度很大的,對於鄉鎮幹部來說,要每家每戶的情況掌握於心,並且要承擔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同時還有萬一扶貧效果不好還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在這種種情況下,扶貧工作顯得尤其的難。

那就沒有辦法了嗎?肯定不是這樣,我們有"焦裕祿"式的好乾部,有無私奉獻的黨員幹部。

國慶期間上映的《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很接地氣,特別是其中治理沙漠和下鄉扶貧的畫家兩個段落,很能體現如何才能真正幫助家鄉幹些實在的事情。

70年的治理黃沙的艱難、背後是多少默默無聞的人的付出,纔將沙漠治理成今天的山清水秀的綠地。爲了鄉親們的生活捨棄小家的境界,是很多幹部的本色。

踏踏實實爲百姓做事的工作態度,纔是從根本上改變鄉村面貌的最切實的出路,也才能長久保持扶貧的效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地制宜的開展技術、文化的培訓,改變人思維上的貧困、不再等天喫飯、靠救濟款謀生,才能真正擺脫貧困的面貌。.

對於貧困縣來說,最重要的業績應當首先是讓百姓的溫飽得以解決,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是切合實際的選擇。

再根據實際情況給他提供點助農貸款、他們需要的技術、銷售渠道搭建好,才能讓後續的扶貧脫困真正的實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