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样戏剧性的一幕——当你在某个周末回到家里看望已经上了年岁的父母,准备享受一个阖家团圆的周末,却被父亲告知他已经下定决心与母亲离婚,而且当天就要离开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去和另一个他爱的女人一起生活,不容分说,没有任何挽回余地。

这一幕,就是《希望沟壑》中的杰米需要面对的尴尬处境。

看上去,这荒诞不经的一幕,很像是一出肥皂闹剧的序幕,但随着剧情的展开,父亲和母亲两个人物的深入,你才渐渐发现,这样的荒诞一幕背后,其实是无数婚姻的写照和现实。

事实上,在这一幕到来之前,导演威廉姆·尼克尔森就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生动地呈现了这对在一起生活了近30年的夫妻的日常状态,也给出了这一幕之所以会发生的合理缘由。

在那短短几分钟里,我们仿佛看到了30年来这对夫妻的每一天是如何度过——

安妮特·贝宁饰演的格蕾丝,醉心于自己的诗歌和写作,而比尔·奈伊饰演的爱德华则专注地做着自己维基百科的编辑工作,两个人看上去都对对方所做的事毫不关心,然而在一天行将结束时,却因为一件莫须有的小事而突然爆发剧烈的争吵,最后以格蕾丝把厨房弄得天翻地覆告终。

这场争吵,就像是两个人30年婚姻生活的缩影,格蕾丝充满控制欲,总希望在家里的一切都能顺遂自己的心意,也希望家人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但爱德华却只是一味逃避,他没有足够的能量与格蕾丝针锋相对,于是选择假装对很多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压抑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却从不表达自己的这份压抑。

最终,以一次决绝的逃离爆发出来。

从表面上看,缺乏沟通,是这对平日里看似幸福的老夫老妻最大的问题所在。

格蕾丝从不克制自己的控制欲,而爱德华又不懂得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与底线,只是在感到无路可退时,以这样一种看似极度不负责任的方式来结束这段婚姻。

我们不用多么费神,就能看到身边有一大把类似的例子。

疏于沟通的夫妻二人,最后总是以莫名的争吵收场,那些导致争吵的分歧和观念差异,却依旧没有得到协调和处理,始终在那里。

但《希望沟壑》里格蕾丝和爱德华的问题,却要来得更加复杂。

从根本上说,这是两个本不应该在一起的两个人,因为年轻时的短暂冲动和激情,步入了婚姻,然后因为婚姻和道德的约束,硬生生地这么凑合过了30年。

激情四射的格蕾丝和沉默寡言的爱德华,就像是两列原本在两条铁轨上平行的火车,却因为一次美好的相遇,而交错在了一起(两个人正是在火车上相遇的)。

在此之后,格蕾丝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丈夫就是她无可置疑的爱情归宿,他们之间的每一次冲突与争吵,总是以自己的“胜利”告终,更是成了爱德华对自己的爱的证明。

哪怕在爱德华提出离婚之后,她仍然在很长时间里认为,这只不过是一次试探和恐吓,是爱德华为了让她改正自己错误的一次尝试。

她从来不曾想过,其实30年来爱德华一直都在隐忍和退让,在他的心底,已经一早为这段婚姻画上了句号。

爱德华的问题则在于,他从来不曾表达过自己的不满与愿望,也不曾回应过格蕾丝的牢骚和争吵,甚至当格蕾丝动手甩给他一个耳光时,他依然选择退让和躲避。

这种极度消极的行为方式,让格蕾丝就像在对着一个沙包不断愤怒地出拳。

爱德华唯一一次表达自己的愿望,就是最后突如其来的逃离,一再逃避的他,最终依然是以一种逃避的姿态来解决积压了30年的问题。

在这场破碎的婚姻当中,很难说是谁的责任,谁又是那个凶手。

事实是,两个人的一意孤行共同扼杀了这段婚姻,而且这段婚姻事实上在很久之间,便已经奄奄一息了。

在这对老人身上,我看到的是太多父辈的影子。

像他们那一代人,也许都没有什么机会真正去恋爱就已结婚,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只剩下日常的琐碎与争吵。

他们不懂如何正确地表达,也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沟通,到最后他们甚至都没有爱德华那样的勇气来逃离和结束,只是在传统观念的约束下,在为了孩子的考量下,默默地选择执行完这份契约,而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幸福。

就这一点来说,《希望沟壑》是远比《婚姻故事》更加残酷也更具现实代表性的“婚姻故事”。

如果说《婚姻故事》是在描写两个独立有趣的灵魂是如何被婚姻一点点消磨殆尽的,那么《希望沟壑》则是在表现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是如何在漫长枯燥的婚姻里无止境地捱过日复一日的冗长。

前者也许更痛苦,但后者可能更令人绝望。

不过好在,当爱德华终于迈出了离婚的那一步之后,这个枯燥压抑的家庭里的成员,反倒渐渐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爱德华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所爱和归宿,格蕾丝则开始审视自己一直以来的独断专行,然后开始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享受她那些不断蹦出来的新念头。

就连他们的孩子杰米,也因此获得了一直以来渴望的独立空间。

到最后,《希望沟壑》还是足够治愈。

只不过治愈的方式,不是一厢情愿地追求破镜重圆,而是去正视婚姻已然破碎的事实,并审视自身,去理解和原谅那个你曾经爱过的人,然后重新开启新的生活。

重新开始,任何时候都不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