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资历不输给元帅,战功不次于大将,为何最后成为上将?

他——文韬武略,“一副极标准的军人仪表,很好的文化修养,有渊博的知识”,被美国记者称为“军人学者”。

他——青年时代投笔从戎加入叶挺“铁军”参加北伐,后参加南昌起义、湘南暴动;红军时期率红六军团西征,为长征担当开路先锋;与贺老总红二军团会师后并肩作战,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长征中担任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战中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兵围日寇占领下的北平;解放战争中曾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后被邀请作为四野第一参谋长。

建国后曾任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等职,为国防现代化建树颇丰。

他资历非凡,战功赫赫,虽位居上将之首,但许多人为之鸣不平,认为他至少功至大将。

他就是开国上将萧克。

萧克是开国上将的头一名,但是你翻看他的履历,会发现一点都不简单:

从后来评出的十位大将看,有4位是从井冈山下来的。

在井冈山,萧克历任连长、营长、纵队参谋长、师长,参加过第一、二、三次反“围剿”;

红军时期,他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他也是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八路军三个师的师长都评上了元帅,副师长也是元帅;

但肖克没有评为元帅,也没有成为大将,从已评出的十大将的资历看,很少有人能和他比肩。

有人说,萧克在人际关系上受了不少委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军事奇才,又是一位儒将,心怀坦荡,直率认真。

萧克组织观念非常强,一直被熟知他的人传为美谈。

由于需要,他曾多次被调动工作,从无怨言。

1936年9月,红军总司令朱老总命令萧克代替生病的王树声出任三十一军军长,攻打胡宗南部。

10月20日,红军长征结束4天后,萧克正式赴任。

有人背后议论“这个萧克不动脑筋,他们六军团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他放着副总指挥不当,去当军长”。

萧克对此毫不理睬。

至此,萧克成为极少数在红军三大主力四方面军都工作过的高级将领。

抗日战争开始后,萧克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在八路军师级以上的高级将领中,他依然是最年轻的。

后来,他又调任挺进军司令,实际上麾下没有多少兵马,可他照样欣然接受,干得有滋有味。

虽然事业上平淡无奇,但他在文学创作上却突立“奇峰”,这是人们想像不到的。

《浴血罗霄》这部长篇小说出版后不久,就荣获茅盾文学奖。据肖克自己写的《后记》介绍,《浴血罗宵》这部长篇小说创作灵感的冲动是1937年5月。

当时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苏区代表会议,提出准备抗战。会后,肖克返回驻扎在甘肃镇原的红三十一军军部。

路上,肖克孜眼满目苍凉的黄土高原,想起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以及他自己曲折坷坎、布满血与火的战争经历,创作长篇小说的念头竟象冲破层层土壤的春笋涌岀了脑海。于是,他在紧张的战斗间隙动了笔。

创作长篇小说本来是一件艰苦的事,何况萧克处身在那样艰难的岁月,白天没有时间动笔,就利用夜深人静后的宝贵时间创作,连躲敌军飞机轰炸的时间也不放过。

就这样,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浴血罗宵》这部长篇小说一个字一个字的写成了。

人们形容诸葛亮的才华是“不露文章世已惊”,萧克是“露了文章世皆惊”。

逝者已矣,萧克上将的坎坷人生,留下了战争年代的血与火,更留下了人们无尽的思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