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貿造成巨大沖擊,但我國前三季度吸收外資(以人民幣和美元計)增速實現了逆勢增長。

根據商務部數據,我國吸收外資態勢總體趨穩。1~9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7188.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摺合1032.6億美元,同比增長2.5%,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下同),今年以來吸收外資首次實現美元、人民幣兩項累計指標“雙轉正”。9月當月實際使用外資990.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1%,從4月份開始已連續6個月實現單月正增長。三季度同比增長20.4%,明顯高於一季度的-10.8%、二季度的8.4%。

10月22日,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宗長青就前三季度吸收外資情況進行了解讀。他表示,從目前看,我們預計,正常情況下,今後三個月將延續當前的增長態勢,全年有望實現穩外資工作目標。

宗長青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問題時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跨境直接投資持續低迷的形勢下,我國吸收外資實現逆勢增長,主要得益於衆志成城的體制優勢、率先復甦的宏觀經濟、持續推進的改革開放、有求必應的服務保障和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

宗長青說:“我國今年穩外資的成效再次證明,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沒有改變,產業配套、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沒有改變,外商長期在華投資經營的預期和信心沒有改變。”

疫情衝擊下,吸收外資實現逆勢增長

宗長青表示,吸收外資實現逆勢增長,一是基於衆志成城的體制優勢。疫情之下,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果斷決策,明確提出“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要求。李克強總理多次專題研究穩外資工作。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圍繞穩外資形成了齊抓共管合力。以美元計,全國已有19個省市吸收外資實現正增長,引資大省中,江蘇、上海、浙江和山東分別增長2.5%、5.1%、9.3%、27.9%。

二是率先復甦的宏觀經濟。中央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我國前三季度經濟增長在全球率先由負轉正,國際國內對比明顯,充分展現了我國經濟的韌性活力,從根本上穩定了外商投資中國的預期和信心。不少外資企業將中國作爲跨國投資的“避風港”,紛紛加碼投資。近期不少媒體報道,之前一些基於要素成本、供應鏈穩定等因素調整全球生產佈局的企業,出現了訂單、投資向我國迴流的現象。

宗長青稱,外商投資信心回穩向好。外商投資企業由疫情初期的等待觀望變成目前的增資擴資,寶馬、戴姆勒、西門子、豐田、LG、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一大批大項目在華增資擴產。1-9月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再投資以美元計同比增長25.5%。

三是持續推進的改革開放。我們堅持在改革開放中穩外資。今年以來,國務院兩次研究出臺穩外資10條新政策;發佈新版全國和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設立海南自由貿易港,增設3個自貿試驗區,自貿試驗區引資佔全國比重達16.4%;深入推進金融等服務業開放,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經過3輪綜合試點升級爲綜合示範區,1-9月我國服務業吸引外資增長15%,佔比達77.9%。

與此同時,我國吸收外資結構進一步優化。1-9月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5%,佔全國實際使用外資77.9%,其中高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26.4%。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專業技術服務同比分別增長31.2%、72.8%和92.5%。

四是有求必應的服務保障。爲幫助外資企業復工復產、共渡難關,完善外貿外資協調機制,組建重點外資項目工作專班,協調推動相關部門和地方開展“一對一”服務,半年來累計解決外資企業和重點外資項目防疫物資保障、上下游產業協同、高管和技術人員入境等突出困難問題3400多項。

五是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外商投資法及其條例正式實施;全面取消商務領域外資企業審批備案,實施信息報告制度;出臺外資企業投訴辦法,加強投資保護,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據中國美國商會調查,會員企業認爲投資環境改善的比去年提高12個百分點。

“由於以上原因,外商在華投資經營的預期更加穩健,信心更加堅定,前景更加看好。今年1-9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6367家。”宗長青說。

外資企業在中國進多出少

對於“數據是否反駁了外資要離開中國的論斷”這一問題,宗長青回答第一財經記者稱:“我們認爲,中國的市場是開放的,外資企業每年有進有出、投資有增有減,這些都是正常的市場行爲,符合市場規律。但從總體態勢看,進的多、出的少,增的多、減的少,年復一年,我國吸引外資不僅總量在增加,而且結構在優化、質量在提升,在疫情暴發的今年也不例外。

華南美國商會於8月28日至9月8日進行的涉及172家企業的綜合調研發現,無論來自哪個國家和地區,約90%的受訪企業對今年下半年在華運營的前景持樂觀態度。包括來自德國、比利時、瑞士、西班牙、英國、法國、日本和美國等國的企業都表現出繼續在中國發展和擴張的強烈意願。其中,超過78%的企業表示,他們不再面臨供應鏈方面的壓力,這相比3月12日報告中的數字翻了近一番。

9月,上海美國商會和普華永道聯合發佈的《上海美國商會2020年中國商業報告》稱,在超過200家在中國有生產活動的受訪企業中,70.6%表示不會將生產環節遷出中國,有32.5%的企業認爲其2020年在華營收將高於去年同期。

中國歐盟商會也在同月發佈報告稱,歐盟企業在華投資情況總體穩定,只有11%的受訪企業考慮外遷或改變投資計劃,接近10年來最低水平。

中國日本商會9月發佈的《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20白皮書》稱,在今後1~2年的業務發展方向上,逾九成在華日企計劃維持現狀或擴大業務。實際上,選擇在中國市場“縮小規模或轉移、撤離”的受訪日企比例爲過去5年來的最低點,相較2015年少了4.3個百分點。丸紅(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小川良典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本人認爲,日本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意願本身不會有大改變。”

宗長青表示:“今年3月13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我曾說過‘我們相信蓬勃發展的中國大市場對外國投資的吸引力不會因一場疫情而改變’,通過今年以來的實踐,現在看來,我國吸引外資的綜合競爭優勢,不僅沒有因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而改變,而且進一步得到了鞏固、增強和彰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