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花样年华》艺术魅力不减,它将华语世界之美,优雅的铭刻在全球视野之中,成为全球影迷和媒体心目中的时代经典。

英国著名的电影杂志《视与听》2012年将《花样年华》列为影史五十部最佳影片之一,也是唯一上榜的华语片。

连挑剔的法国人也对《花样年华》赞赏有加,2000年《电影手册》首次评选年度十佳,它就入选位列第五;十五年以后《手册》再次评选电影史的最佳250部电影,《花样年华》又是唯一入选的华语片。当然,它在西方各大电影媒体受到的赞誉和占据的榜单数不胜数,几乎没有其他华语电影可以与之媲美。

《花样年华》就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本身而言,古老而又普通,没有什么新意,无非就是一个讲述婚外恋的爱情故事;就影片的情节来说,既不曲折也不扣人心弦,可以说简单而又平淡。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部故事普通、情节简单的影片能被人们称之为经典?

关键就在于导演王家卫在影片中所使用的巧妙而别致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艺术手法为这个普通的故事赋予了一个内蕴深广、新颖脱俗的主题,使这部电影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想必大家都知道,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前后一共换了20多件旗袍。

导演王家卫把旗袍作为一种隐喻道具,无形中向观众传达了故事的信息、人物的情绪变化,起到了塑造艺术形象的作用。

在影片中旗袍象征着苏丽珍高贵的个性特点,她一直对自己、对周慕云说“我们不会和他们一样的”,表现了她心中高贵的个性特点。而且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在一定意义上,旗袍在影片中也是传统思想的象征。

正是由于苏丽珍的“高贵”个性,以及受到传统道德思想的影响,使她无法克服自我、冲破道德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真爱。这就是成就了他们“无言的爱情”的主要原因。

拍《花样年华》时,每次上戏都要花5个钟头化妆,张曼玉说,“我最开始时恨死了穿旗袍!”

每天花5小时梳妆,做怀旧造型很辛苦,穿上细高跟鞋尤其痛苦。一拍戏就想骂王家卫,骂完了又忘了。起初难以适应片中的发型、化妆和服装。但9个月过去后,便觉得这很自然。时间帮了很大的忙。

对于《花样年华》中为什么要换那么多套服装,张曼玉说:“最开始我是不知情的。戏一直都拍不完,又不时停拍,有些景又是后加的,原有的衣服又不合适,于是又挑合适的布再做,就这样愈做愈多了。

起初怕像时装表演,观众会看衣服多过看戏,但后来才明白,要不是这批衣服,观众就看不出戏中时间的流程了。因为戏取景都是在屋内,或者上下楼梯之类,很少有外景。如果不换衣服,观众就会混淆了。”

女神之所以能成为女神,可不仅仅是颜值让人迷恋,身形和气质必须要达到完美统一的状态才行。张曼玉这张背影照完美诠释了一点,玲珑有致的身材每一分的凹凸都恰到好处,只要身材高挑又骨架小巧的中国女人,才能把旗袍穿出这等极致的风味。而张曼玉近一米七的身高也发挥了大好优势,小高跟一蹬下半身达到“黄金比例”,哪怕是背影也能迷倒万千观众。

当年,随着电影在内地各大城市上映,内地刮起了阵阵旗袍风,该片在广州举行放映仪式时,女主角张曼玉和导演王家卫二人同时出席,主办方还专门安排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旗袍时装秀,张曼玉在戏中穿过的旗袍一一亮相,激发了很多女观众的旗袍情节,许多女观众到中式服装店订做旗袍,有的甚至拿着张曼玉的剧照,要求做和张曼玉一模一样的旗袍。

为此,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东方女性美,梳妆好年华”的旗袍秀,以配合该电影的演出,花样年华不仅在内地引发了人们的旗袍情节,在海外也引起了阵阵的旗袍热,当电影在英国上映时,英国人举办了多场的旗袍展,欧洲甚至出现了一批曼玉旗袍迷。

为什么花样年华引发蕴藏在中国人心中的旗袍情结,甚至在海外带起一阵阵的旗袍热潮,探究其中的缘由,不仅因为旗袍这种传统的服饰在戏中被表现得很唯美,更因为,旗袍具有超越历史和超越民族的独特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