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覺意思好,

遇事便不同;

是知徒養靜,

不用克己功。

在外境事事物物與個人的激盪磨合中,“切、磋、琢、磨”自己的心境,不僅在歲月靜好中,更在負重前行時,也能保持規範合理的舉動行持,這是王陽明所認爲的真正的修養。

野間閒客虛無縹緲的清談,似是看破紅塵,參透事理,其實對於人生,有益甚少。身處信息時代,獲得信息簡易而豐富,知道了很多的道理,如不能在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實踐中,反覆琢磨印證,那樣的知識不僅是無意義,反而會因束縛了思考,而變得有害。切實的學問,不求 “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日增,但求“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日減。

“克己”,即是孔夫子說的“克己復禮”,就是指要剋制自己不合理的慾望,以達到合乎中道的標準。私慾窒心,思維就難以通透,心緒就難以安寧。爲事時摻雜的私心雜欲越深,成事就會越加困難和齟齬。事上磨,首先是去除心中之雜欲,將真理篆刻於心底之巖,看得清事理,做事時便有的放矢。爲事愈多,心地愈明,克服了遇事時的恐懼,亦將使"心無罣礙",使“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變得自然。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知與不知是兩種態度,爲與不爲是兩個層次。保持知行合一的行事風格,多經歷一些艱難困苦和坎坷挫折,以責心中之志向,志向越堅,心念越定,行事越穩,長此以往自會“靜亦定,動亦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