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熬出头的柴荣

郭威死了,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无论你生前多么不可一世,四个字你就要翻篇了,因为想直接越过五代直接写男主赵匡胤本人,所以前面的这些,都是与赵匡胤有关系的“背景墙”。

每个人都是鲜活的生命,尤其是帝王,他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非常大,但这个系列的主角不是五代,也不是郭威,我们的主角已经若隐若现很久了。

要写赵匡胤就必须把必要的背景和与他有关的人物交代清楚,不然就算是写了他再多的事情,你看的也是一头雾水,历史上大多的人和事,你抛开历史具体的场景看,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也看不出来这个人到底牛不牛厉不厉害。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历史人物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幸好在全心全意讲赵匡胤之前,只剩下一个重要人物了,他就是赵匡胤的第二个重要领导,柴荣。

柴荣很忙,这是他作为皇帝最基本的底色,如果可以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样的话来形容的话,那柴荣就是燃烧自己照亮五代黑暗的火把,而这把火有多亮,柴荣的生命就有多短暂,因为必须用尽全力燃烧自己,才足以照亮这个黑暗的时代。

没有太多的波澜,柴荣顺利继位,但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整个国家突然拉响了警报,北汉联合契丹突然来犯,满朝文武静静的看着柴荣,就像在看一个死人一般。

仿佛高高在上的皇帝,离死亡也不远了,因为这满朝的大臣想起了一个人,前朝皇帝刘承佑,毕竟这些大臣绝大部分也都曾经做过他的臣子,亲眼目睹了熟悉的一幕,也都知道刘知远创业,刘承佑败家的故事。

威严这种东西,不是你有了某种称号,就自动拥有的,武则天称帝之前,就已经深度参与政治,牢牢掌控朝局几十年,不当皇帝也能看一眼就让文武大臣瑟瑟发抖,最后坐上皇位也是顺理成章。

带柴荣就不一样了,就算有了皇帝的称号,这满朝文武大臣,心里该嘀咕还是会嘀咕,柴荣最需要做的就是树立自己的威信。

帝王术发展到后周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了,只要你做了皇帝,遵循一套帝王术,假以时日臣子们慢慢就会对你产生敬畏之心了。

但敌人却没有给柴荣这个时间,郭威在公元954年正月去世,北汉刘崇在当年二月就带兵杀了过来!三万北汉兵,一万契丹人,气势汹汹,就是要趁着柴荣立足未稳就压过来。

目的很明确,刘崇就是要弄死后周皇帝,替自己的儿子报仇,恢复自己兄长建立的后汉,甚至是恢复沙陀人当年的荣光。

而此时大殿上乱糟糟一团,群臣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似乎没人特别在乎这个新君的想法,柴荣主动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朕要御驾亲征,亲自去攻破北汉”,注意柴荣用了攻破,因为在柴荣的字典里从来都没有防守二字,终柴荣这一生,都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从来没有退缩过,哪怕是在自己完全被人轻视,寂寂无名的时候。

(20)冯道的失算

这话并不是我自己的演绎,枯燥无味的资治通鉴,如果你仔细读,依旧能够感受到,一个人作为个体,给历史留下的鲜活记忆,资治通鉴原文如下:

帝曰:“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

简单直接,甚至都不用翻译的,你都能明显感觉到那种气势,此话一出,满朝文武都在嘲笑,而最不应该嘲笑的人居然也有点讽刺柴荣了。

这个最应该稳重圆滑的人就是冯道,这个侍奉过四朝十帝的长乐老人,却明确的留下了硬怼柴荣的话,柴荣要御驾亲征,冯道反对。

柴荣激动的说,当年唐太宗建立不世的功业,哪一次不是御驾亲征,打下江山,我为什么不能御驾亲征呢?

不知道冯道是不是老糊涂了,也可能是冯道看出来柴荣有本事,想要跟着柴荣好好干,做个直臣谏臣,总之冯说了一句完全让柴荣无法下台的话:

你看看你的样子,能学得来唐太宗吗?

冯道是个很复杂的人,或许他真的是看准了柴荣的为人,五代十国君主大多都是当兵的出身,臣子那句话说的不对,拉出去砍了的事,稀松平常。

尽管冯道用话差点噎死年轻的柴荣,这也更加坚定了柴荣亲征的决定,他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威望,让天下人看看,后周的新皇帝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回看冯道与柴荣的这次对话,不难看出,冯道也是为了柴荣好,毕竟柴荣根基不稳,皇帝应该坐镇开封,遣将出征。

理由是五代中有很多皇帝都喜欢御驾亲征(因为他们实际上都是一些武将),前脚刚出门后脚家里面就造反了,连被誉为五代第一名将的唐庄宗李存勖也是这样死掉的。

柴荣很快就会让天下人知道,他不是好惹的,一战成名,让想来欺负他的北汉刘崇彻底死了心,甚至还会觉得,这个人简直就是一个疯子。

柴荣下令,令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领兵截断北汉军后路;河中节度使王彦超自晋州(今山西临汾)东下,夹击刘崇;禁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宣徽使向训等率军向泽州(今山西晋城)移动,那里是刘崇进军开封的必经之路,必须从正面迎击。

皇帝陛下则亲自带着自己为数不多的班底,亲自领兵迎击北汉的刘崇,而此次出征的班底,就包括了赵匡胤。

(21)“疯子”皇帝一战成名

刘崇跟后周有着世仇,这次他吸取了当年被围晋州,被王峻打败的教训,一路上没有与后周的军队做过多的纠缠,他的目标很明确,直指开封城,他要彻底消灭后周政权,要了柴荣的命。

刘崇这次信心满满,正当他全力以赴往开封城扑的时候,却出乎意料的,比自己预期的时间早了N多倍,与柴荣遇上了,这个地点叫做高平。

后世无数人都会提到高平之战,不过不是因为柴荣,而是赵匡胤,都说这是赵匡胤人生的第一仗,从此太祖开始了名将生涯。

但平心而论,高平之战的主角是柴荣,更是柴荣的成名一战,为了避免叙事的过于复杂,有关赵匡胤的部分,到后面会专门讲述,此时他还要先忍一忍,因为柴荣的光芒实在是太耀眼了。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此刻柴荣正驻马山岗,眼前就是敌人,这次蔑视自己,乘着父亲刚死就欺负过来的敌人,满腔怒火彻底燃烧了柴荣,他完全没有把这些敌人放在眼里,很快他就下达了命令,全军出击。

身边有人提醒陛下,我们的人马还没有到齐,是不是等人到齐了再重逢,柴荣那顾得上这些,他急于向世界证明他是谁。

老将刘崇就喜欢这样容易冲动的小伙子,当满腔怒火的后周士兵冲向北汉军队的时候,大概是感受到柴荣的气势,北汉的军队完全不堪一击,迅速撤退。

战场上机会稍纵即逝,柴荣看到这一切的柴荣,命令全速追击,全线压上追击北汉部队,但很快后周部队就蒙圈了,而刘崇终于从心底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但柴荣追击到巴公原的时候,所有后周军队都开始揉眼睛,一直在反复问自己,我没看错吧,是的不用再揉眼了兄弟,你没看错。

对面漫山遍野全是敌人,分成了三个方阵,东边的是北汉先锋张元徽(无敌猛将),西边的是杨衮率领的契丹人,中间坐着的是北汉皇帝刘崇。北汉皇帝自将中军,坐镇中央,近四万的人马就那么静悄悄地站在那里,目光冰冷地看着后周人送上门来。

如果冯道跟着来,不知道会不会落井下石,眼下这情形很显然是柴荣中计了,而且中的是那种战场上并不复杂的计谋,假装战败尔后设埋伏。

这个计谋说起来简单,但是古往今来战场上这条计谋,被人正着用反着用,来来回回用,不是大家不吸取教训,而是因为战场就是这个样子。

岳飞曾说过,用兵之道存乎一心,不是他故弄玄虚,而是残酷的战场必须做出快速的判断,根本没有现成的谋略可以学,就单单是现在令柴荣中计的这条假装败走计谋,你真的亲临现场,完全没有把握说,你追还是不追。

柴荣追来了,中计了,被人包围了,但柴荣没有慌张,这种决定国运的战斗,绝对是惊心动魄的,当所有的兵力部署都到位之后,两支部队都在等,他们在等风。

此刻刮的是北风,对于后周不利,但刘崇作为老狐狸,也在等,他知道柴荣在等什么,迎风攻击无论是弓箭的威力还是人马的速度,都会受到折扣。

所以柴荣尽管已经热血澎湃,但是他还是在等,敌我兵力如此悬殊,只能向老天借力了,很快风向真的变了,正当后周军队准备冲锋的时候,阵型的东边突然大乱。

这就是刘崇的风格,稳重但绝不迟钝,更不是一个庸才,他知道柴荣在等风向,所以就在风向刚开始有点转变,后周军队心里刚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抢先发动了攻击。

战场形势突然发生了剧变,东边被北汉大将张元徽击垮,更为严重的时候,这个时候从东边军队里传来了高呼万岁的声音,一时间柴荣像是跌入了冰窟窿,阵前叛变,损失的可不仅仅是投降的那一点人马,更重要的是影响全军的士气。

柴彤的致命缺点终于暴露了,他在军队没有足够的威信让士兵臣服与你,而刘崇再一次露出了微笑,他知道他赢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也敢御驾亲征,你还是太年轻呀。

但很快刘崇就笑不出来了,因为柴荣冲他冲过来了,柴荣冲了出去,直奔刘崇,穿过层层人浪,劈开一层又一层组个人群,柴荣离刘崇越来越近。

尽管此时柴荣的心里有点凄凉,因为自己的冲锋,并没有太多人人跟着,但柴荣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全力冲刺直去刘崇首级。

冷兵器时代,领兵打仗士气很重要,但刘崇面对疯子一般不要命的柴荣,眼看他就要冲到自己的眼前,刘崇居然害怕了,他撤退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柴荣是怎么突出重围来到自己面前的,怎么稳操胜券的局面,突然就一下子变了过了,但刘崇还是决定开跑,无数经验告诉他,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可能。

战场就这么奇迹的发生了反转,刚才还陷入包围的后周部队,现在居然变成了追击者,而北汉部队,则是拼命的逃跑。

柴荣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全力追击一定要杀死刘崇,一场战斗顿时变成了猎人与猎物之间的赛跑,就此所有人都记住了柴荣,他也用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从此柴荣的名字,讲彻底让后周的敌人瑟瑟发抖。

高平之战,柴荣一战成名,但这仅仅只是开始,等待柴荣的事情还有很多,而且一件比一件急迫,面对层出不穷危机,柴荣究竟该如何应对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