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广东省为了吸引海外人才,在广州市举办了第一届“留交会”,只要符合资质的海外留洋人才愿意到广州创业,地方创业园区开出的待遇是:

“10万元企业奖励、3年免租的办公室和厂房、1年免租周转公寓、还有几千块钱的前期生活补助金。”

在那个年代来说,这样的条件可以说是相当优厚了,也就是在这样的热情下,一个已经在加拿大几乎定居的46岁留美博士下定决心回国创业了。

而如今22年过去,这个当年抛家舍业回国一试的博士,已经跻身亿万富豪的行列,2020胡润百富榜显示其身家27亿,而他所创办的企业,也成了国内的行业领头羊。

博士的名字叫袁建华,而他所创立的企业就是洁特生物,2020年初刚登陆A股科创板。

表面上看洁特生物并不起眼,一年营收2个多亿,净利润6000多万,体量不大,市值也仅有68亿,在A股根本排不上号。

但小生意背后隐藏着大智慧,洁特生物专攻的是生物医药中的一个细分领域叫“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曾经是被国外完全技术垄断的,我国全依赖于进口。

垄断就意味着高价,我国国内研究所、实验室、生物医药企业等,每年一度要花费100多亿的资金从外国企业手中采购。

而洁特生物进入这一领域之后,在技术上一举打破了国外垄断,并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也能造同样的东西,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连美国多家知名药企都委托洁特生物ODM。

当然,洁特生物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还远远不能和国外品牌相提并论,但它的出现,使得同类进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了约40%,相当于每年为国内节省了资金约50亿元。

对于此,袁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显得百感交集,当年只是希望自己在海外留学时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得上,而现在,算是终于兑现了承诺。

年轻时的袁建华

袁建华是江西人,1952年出生于南昌,其实在出国前就已经是个高级人才,先在南京医学院获得了学士学位,1974年进入了南昌市血防站。

血防站一待就是8年,在这里袁建华结婚、生子,1982年,30岁的袁建华又考入了中国医科大学攻读硕士,毕业后调到了江西省寄生虫病研究所诊断研究室担任主任。

80年代在研究所工作又是干部,这是很多人羡慕的,袁建华也一度很知足,不过彼时的高知分子出国热还是改变了他的想法,让他对大洋彼岸的美国产生了向往。

1992年,一个出国的机会终于落到了袁建华的头上,他获得了一个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于是对妻子、儿子说,自己先去美国打基础,然后再把她们也接过去。

也就是说,袁建华从出国一开始,就打定了要在海外定居的主意,而他到了美国后,除了攻读博士学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努力工作赚钱然后留在美国,因为国内的妻儿还等着他。

当然,袁建华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只不过定居的地方换成了加拿大,为了移民加拿大,袁建华还在当地注册了一个公司。

利用在美国工作赚的钱,袁建华在加拿大买了房、买了车,又有自己的事业,妻子、儿子也接到了加拿大,日子过得算是安逸、舒适。

袁建华(右一)

不过,一个造访加拿大的国内朋友的一番话,又打乱了他原本已安定的人生,朋友告诉他:

“现在国内大量吸引外留洋人才,以你的技术和经验,回国发展肯定要比在加拿大强百倍。”

袁建华想想也是,自己在加拿大也就是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如果国内真有这么好的机会,何不回去试试呢,就算失败了,凭着加拿大的房产也还能靠收租勉强维持生活。

于是就和家人商量回国事宜,为了保险起见,最终决定自己先回国打探一下,情节和当年出国时一模一样。

其实,袁建华想要回国发展的消息传到国内后,他原来工作的江西寄生虫病研究所就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袁建华谢绝了,正逢首届广州留交会召开,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的故事。

1998年,袁建华带回国的不仅有他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艾滋病疫苗研究成果,还有约200万创业启动金,但研究艾滋病疫苗需要的资金实在太大了,周期也长,便退而求其次,从艾滋病诊断试剂盒入手,就有点像现在新冠肺炎的诊断试剂盒一样。

但医学的事情都是急不来的,在国内,从研发到试验,再到相关部门检测、颁发生产许可,两年的时间诊断试剂盒才得以上市。

不过产品上市后,新的问题又来了,艾滋病诊断试剂盒的市场容量太小,再加上自己又是新生企业,并不好卖。

中国人常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袁建华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2001年开始拓展了如今的主业,做生物实验室用一次性耗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袁建华本来就是学生物的,再加上自己有个弟弟是学材料物理的,上阵亲兄弟,3年的时间就攻克了这个难关,2004年开始有了产品销售收入。

袁建华(左)

也许有人说,袁建华从加拿大回国的目的就是看中了中国市场的“捞金”机会,不过,从袁建华三次拒绝了国外公司的收购来看,“捞金”这个说法并不全面。

2006年,洁特生物收到了一家美国公司的收购要约,对方愿意出价500万美元(约合4000万人民币),相比袁建华当初的200万投入,回报率已达20倍,不过袁建华考虑再三没有卖。

而到了2011年,又有公司愿意出2亿,又被袁建华拒绝了,2014年,一家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甚至开出了3.5亿的高价,袁建华第三次拒绝。

往回看,如果只是为了捞金,在后面两次机会中就已经出售了,哪有耐心等到现在,而且,彼时的袁建华又岂能预料到A股会有科创板呢。

或许,相对客观的结论应该是,袁建华回国创业肯定是为了赚钱,但同时,他也有梦想,就像他所说:

“当年舍不得卖,不仅是因为洁特生物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还包含着我的理想、情怀、事业心。”

其实,虽然留美5年几乎定居加拿大,但洁特生物的股东资料显示,袁建华仍是中国国籍,也没有海外永居权,绕了一圈之后回来,他还是个中国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