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51年金田起义开始,太平天国运动事业如火如荼,进行到了中期,湘军直逼太平天国领导人物天王洪秀全所在的“都城”天京,天京告急。洪秀全急忙下令调动正向松江、上海进攻的忠王李秀成火速回师以救天京位居。

李秀成,初名李以文,汉族,出生于广西梧州,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主要将领之一,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太是参与金田起义、天京内讧、六解京围、反侵略斗争、天朝十误等太平天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天京事变后,洪秀全论功行赏,按功绩地位排行,封其为“忠王”,之后逐渐成为太平军的主要统帅。曾率军二次击破清军设立在孝陵卫的江南大本营。在浙江建立的“苏福省”,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修生养息、补给物资的重要根据地。1861 年,李秀成奉命与陈玉成会攻武昌,由于行军速度迟缓等缘故,耽搁作战时机,致使安庆失守。1864年7月19日,清军与天京当地地主豪强里应外合,天京沦陷。李秀成带领太平军欲意突围,不料失散,后被清军捕获,在牢狱中写下数万字的自传《李秀成自述》。1864年8月7日,被曾国藩处死。

1862年9月14日至1862年10月24日,在李秀成的率领下,太平军与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统帅的湘军于雨花台处爆发了一场为期44天的后果极为残酷的战役。太平军致使曾国荃左颊受枪伤,击毙湘军副将倪桂节等人。湘军偷袭防御能力薄弱的太平军西线,烧毁太平军营垒13座。在雨花台战役中,李秀成率领的数十万太平军于人数、兵器、地势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按理来说,曾国荃这一支包括曾贞干所部及彭玉麟水师在内总数不到三万人、军中疾病盛行导致兵力已甚单薄、“病员约占十分之三”、铤而走险、孤军深入遥扎雨花台的湘军,在号称“六十万”的太平军面前,显然只能落得下风、处于被动挨打状态。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湘军在太平军的枪林弹雨的猛烈攻势下,严防死守战营地多日,最后竟然一反常态,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经过雨花台一战,太平军元气大伤。天王洪秀全怒不可遏,忿然作色,为了挽回败局,出了一个颇为“大胆”如今看来也是极其“愚蠢”的决定——遣军挺进清军内线运动,命令李秀成渡江执行“进北攻南”的战略计划。

实行“进北攻南”的真实意图是:由李秀成率部北上,进民皖北,然后与扶王陈得才部会合,并图攻打湖北,以吸引曾国荃部往授,解救天京围困之苦。

洪秀全打得一手好算盘,殊不知,此时的情况与1860年李秀成出奇兵突袭杭洲截然不同,皖北、湖北也并非湘军必救之地。其因有二:

第一,当时皖北的产粮区是巢湖平原,曾国藩札调重兵驻守巢湖周围州县,控扼沿江主要港汊,掌握上游粮源,企图困死、饿死太平军。皖北其他地区大多乃赤地千里,不予过多重视。

第二,湘军饷源主要出于湖南、广东、江西、安徽数省。曾国藩至交湖北巡抚胡林翼已死,湖北对于湘军关系较轻,因此太平军进攻湖北不足以制湘军死命。

进北攻南”计划能否一招制敌、一击致胜、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能否迫使曾国荃让湘军回援、撤天京之围,是大有疑问的。该策略在实际用处上来讲就是一团乱麻,是一场费时间费精力费物资、折损太平军大批精锐部队、致使太平军迅速衰败下来的根本毫无任何意义用处的战斗。

李秀成面对洪秀全的强硬态度,劝服不得,别无他法,只能转战江北,发动“进北攻南”战争。

1862年12月,李秀成先派章王林绍璋,对王洪春元、纳王郜永宽等率部过九状州,一面围李世忠军营,一面昼夜冲过浦、口、江浦,自己准备率主力跟上。太平军先头部队渡江后,越二浦,趁皖北援敌尚未赶到,先后攻占了含山县、巢县、和州。

1863年1月,太平军对王洪春元等攻至无为州北门外,与张树声等接战后退回。后萧庆衍、毛有铭两部先后驰至。

1863年2月,李秀成率主力30万人渡江之后,再次盘踞两浦,控制天京与江北通道。

1863年4月,太平军进至无为石涧溪,遭湘军堵截。

1863年5月,李秀成西攻庐江、舒城不克。再进逼六安,因粮食奇缺,难以西进,遂于19日折往寿州东返。

1863年6月,太平军经天长、六合至浦口,从九洑洲南渡,遭湘军水陆截击,损失惨重,南渡者仅2万人,其余太平军成了水下冤魂。

至此,“进北攻南”计划宣告破产,太平军损失惨重,精锐耗尽,天京、苏州政局复杂,雪上加霜,形势更为严峻,天京再也无力解围、天京沦陷的结局无可避免,着实令人扼腕。

李秀成曾言:“因我一人之失锐, 而国之危也”,可见“进北攻南”战役危害之重。

李秀成“进北攻南”战役的失败,拉开了太平天国灭亡的章节序幕,奏响了太平天国没落的绝对悲歌,太平天国岌岌可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