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舌之勇】

正在启动的“大国点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有望在统计的精准度上树立一个全新的标杆,让我们一起期待!

孙勇

昨天上午,有人敲我家门。来访的是个陌生人,胸口挂个工作牌。一问,得知她是社区工作站派来的做人口普查的专职人员。这是新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本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从2020年11月1日起正式启动。从10月11日起,人口普查的入户摸底工作已经在全国各地逐渐铺开。

我根据上门工作人员的提示,用手机扫了一个专用于本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二维码,打开相关电子页面,输入自己和家人的姓名、身份证、性别、学历、住址、房产面积等信息,用了约2分钟,就完成了自己作为公民配合本次人口调查的应尽义务,方便快捷。

有了这番体验,我就动了为人口普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的念头。

说起来,我和全国人口普查这个事儿有过特殊的缘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还算是当过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员”。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启动。那时,我父亲是一位乡镇干部,因此,我随他一起住在乡政府大院的干部宿舍里。我虽然年少,但人缘不错,和政府大院的一帮年轻的小干部混得挺熟。某天,年轻的小干部李哥主动找到我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帮我干点活儿吧,干完了我请你吃饭。我一口答应。我跟着李哥走进他的小宿舍,看到一地堆积如山的文件袋。李哥告诉我,那是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他想请我当帮手,填写本乡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

听说要参与到全国人口普查这件大事中,我立马来了劲,干!一连三天,我一有空,就窝在那间小宿舍里用黑色圆珠笔帮助李哥填写统计表格。其实,那些表格李哥已经填写了一遍,但那是草稿,经核实后,要重新正式誊写一遍作为定稿,呈交给上级政府。我干的就是重新誊写的事情。活儿接近尾声时,我发现,草稿上有两个村子的人口数据是空白,就问李哥咋办。李哥说,你根据感觉填数字吧,差不多就行了。我吃了一惊,说,这怎么行?!李哥笑了,说,不要紧,就这么做。我追问原因,李哥回答说,负责这次全乡人口统计的只有他一人,就靠他骑自行车挨家挨户上门统计,折腾了1个多月,实在忙不过来,毕竟全乡有8万多人!这两天就要上交统计结果了,还剩下几个坐落偏僻深山的小村子的人口没有去实地调查统计,只好编几个数字应付一下。那几个小山村人口稀少,编个数字也差不离,不会影响大局。说完,李哥把他手中刚填完的最后一份表格给我看,那数字是他凭着感觉杜撰的,挂靠着一个他没有亲自实地调查统计的偏僻小山村。我于是依葫芦画瓢,凭着感觉,在这个小组增加几个人,在那个小组减少几个人(每个村由若干个小组构成),拼凑着完成了最后两张表格的“誊写”。

过了些日子,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正式公布,同时公布的,还有这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先进工作者,李哥的名字也在其中。我看到这个表彰名单时,心情有点复杂。

这件发生在30年前的事情,给我带来一个深刻的影响:从那以后,我对全国人口普查的精确度心存怀疑。李哥那样的事(我也被裹挟其中),在全国人口普查中,是否只是个案呢?中国有几千个县,几万个乡镇,如果每个乡镇在统计人口时都有一点小小的失准,累加到全国范围,那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误差。当然,这只是一种坏的推测。实际结果可能比这好。

人口是国家之本。然而,在中国古代几千年里,历朝历代到底有多少人,其实都是一笔糊涂账。一则,古代缺乏精确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也缺乏科学高效的检测手段;二则,为了逃避历代王朝苛重的人头税,老百姓向官府瞒报家庭人口是常有的事。到了清朝,雍正皇帝废除人头税,推行“摊丁入亩”的新税制,百姓向官府瞒报家庭人口的现象才消除,中国的人口统计也逐渐趋向精确。

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地区在某些年头变相恢复了人头税,加上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此在人口问题上形成了国家(地方政府)利益和国民个体家庭利益的冲突,必然导致人口瞒报现象的出现。尤其是在“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的年代里,全国人口普查的精准度难免会受到影响。如今,各种变相的人头税在全国已彻底废除,生育政策也逐步放开,信息技术管理手段也非常先进,这种局面下,全国人口普查的精准度无疑会大大提升。正在启动的“大国点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有望在统计的精准度上树立一个全新的标杆,让我们一起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