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 展望新未来

“现在种地变简单了,瓜果蔬菜在网上卖,而且村村都通上了水泥路,大伙儿的收入增加了,房前屋后的垃圾也没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榆中县城关镇分豁岔村村民杨自龙说起脱贫的事儿,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市原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国家六盘山片区贫困县3个、插花贫困县(区)1个,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56个。近年来,我市按照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和甘肃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始终把抓好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各级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近40亿元,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全力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市脱贫人口由2011年的31.79万人减少为2019年底的1277户3822人、贫困发生率由24%下降到0.3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6224元增长到2019年的13605元,4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序列,历史性地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为决胜全面小康、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薄弱环节,加快补齐脱贫攻坚短板

迎着和煦的阳光,走进永登县通远镇青岭村建档立卡户卢玉珠的家,这是一座两层楼的庭院,庭院收拾的干净整洁。在院墙一角,主人专门砌了一处花坛,绿油油的青菜勃勃生长,开着红色的花儿散落其中,明媚光亮。窗台和阳台上也摆满了花,红的,黄的,紫的,就像卢玉珠的心情一样好看。

在几年前,卢玉珠想都不敢想,在土房里住了大半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而在此之前,家里用水都需去井里挑水,挑水来回得半个小时,然后把水存放在窖里。现在,家里通了自来水,随用随取,方便又安全。马路修到了家门口,出趟远门也方便了。

青岭村的如意生活,是从易地搬迁开始的。2018年该村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搬迁46户149人,从根本上改善生存发展条件,实现在易地搬迁中扶贫、在扶贫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

我市针对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建设薄弱的实际,引导各级各方面用有限的时间和资金,全面加强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安全饮水、道路建设工程,不断夯实脱贫基础,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8649户,全面消除C、D级存量危房,搬迁建档立卡户1568户5543人,实现搬迁群众脱贫1415户5017人,脱贫率90.4%。同时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力度,解决39.6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和34.83万人的饮水不稳定问题。2019年底全市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9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48%,安全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制村通畅率100%、自然村畅通率89.6%。全市58个乡镇、18个涉农街道的676个建制村、47个涉农社区100%通硬化路。

聚焦产业发展,着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园子岔乡是榆中北山地区6个乡镇中最靠北的一个乡,贫困发生率高达36.47%。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帮助下,园子岔乡积极思变,寻找脱贫突破点,变自然劣势为比较优势,全面发展百合产业,农民收入大幅提升,生活面貌发生巨大改变。目前,全乡6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1%。以前农民种植传统农作物,一亩地年收入只有几百元。种植百合后,亩收入达到了5000元,几乎家家户户买上了小汽车。

园子岔乡靠发展百合产业打了翻身仗,永登县龙泉寺镇大涝池村农民则靠养驴走上了致富路。来到大涝池村的子山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头四肢修长的黑驴正悠闲踱步。这些大个儿黑驴,是合作社从辽宁引进的“渤海驴”,数量已有1000多头。

我市始终把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制定了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牛、羊、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三年发展计划,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2019年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82.96万亩、12.1万亩、13.16万亩、13.78万亩。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56家,着力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能人+贫困户+商业保险”的产业发展新机制,通过入股分红、劳动务工、代种代养、订单收购、土地流转等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参与“三变”改革的村552个,参与农户达到6.7万户,发放入股分红4185万元,夯实了农户脱贫基础。

聚焦目标标准,不断提高兜底保障能力

挑选、装料、封口……在宽敞明亮的软儿梨茶饮加工车间里,工人们忙个不停,上泥湾村建档立卡户魏惠清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一天上班8小时,中午和晚上能照顾孩子,从家到上班的地方骑车就5分钟,在家门口就业挣钱确实太好了。”魏惠清开心地说。

丈夫常年在外跑车,两个孩子正在读书。昔日被“拴”得死死的魏惠清,如今实现了“进厂不离乡、上班不离家”的梦想,月收入可达2000多元。

农民不会干,怎么办?投资创办“就业车间”的企业——甘肃品乐谷农产品供应链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立足皋兰什川镇的资源优势,建起软儿梨三泡台生产车间,将“闲得慌”的村民变成了“坐得住”的产业工人,目前,企业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50多人,其中贫困户10多人。

我市切实把社会兜底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保障,紧盯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目标和“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深入抓好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兜底保障等方面政策的落实。特别聚焦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推进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有效衔接,积极完善低保、临时救助、社保等兜底机制,全市农村低保标准由2017年的每人每年3500元提高至现在的4428元、农村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标准由每人每年4825元提高至现在的5757元,实现应保尽保,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商业保险运作方式,积极探索“两保一孤”特困人群医疗费用困难前置帮扶机制,织密织牢社会兜底保障网。

聚焦收官之战,统筹推进脱贫攻坚

七里河区西果园镇鹞子岭村第一书记张文玮是去年6月份驻村的。说起一年来的工作,张文玮感慨万分。一年来,张文玮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当好宣传员、信息员、战斗员、监督员、指导员、服务员,动员广大村民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参与到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清零行动、“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中来,对8户未脱贫户、7户巩固脱贫户每季度进行走访,对其他建档立卡户进行重点走访,将走访群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梳理归纳上报,推动了问题解决,累计争取各类项目及资金支持折合人民币约27万元。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部署,按照7月份接受国家脱贫攻坚普查,6月底前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要求,紧盯剩余贫困人口、监测人口、边缘人口“三类”人员和薄弱不足环节,从“攻坚、巩固、提升、兜底、整改”等五大方面,努力克服疫情影响,集中攻坚、狠抓落实,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随着一幅幅脱贫攻坚的宏伟画卷在金城大地徐徐展开,幸福美好的小康梦变得越来越真实可感。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永前 文/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