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不同版本的教材,接触方程的时间段不一样。比如说北师版在四年级就已经学了认识简单方程。人教版的呢,到五年级才会学到。这个都不重要啊,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正确的解方程的步骤和思路。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位网友发的帖子,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讨论与争议。评论数量过千条,有网友赞成判错的,也有觉得应该判对的。题目是下图中的这道解方程。

图片来自网络视频截图(移项法)

原来是一道小学的解方程,被老师判错。家长很是不解,看步骤和计算结果都没有问题。把方程的解代入题中验算,也正确,所以家长表示不理解。在作业下方给孩子打了个勾。并留下了一句:老师,我儿子没错!。

第二天就此家长联系了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移项,计算结果也都没问题,到底是哪错了呢?老师也给家长做了回复:孩子这题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不过目前课本上学是采用等式的性质(也叫天平法)来解方程。小学生对什么是”项“不理解,早些年是用移项法,但小朋友在变号时经常出错。之后教材也改成了目前的方法,便于理解,也不容易错。学习初期建议按课本方法,等熟练了以后,到初中会学习移项法,一点就通,水到渠成。

老师也给出了这题的详细过程,如下图红色字体所示。采用是先左右两边同时加2X,然后左右两边同时减6,这样让未知数在左边,最后左右两边同时除以2,得到方程的解。解题过程中一直都在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变形。

图片来自网络视频截图(等式的性质法)

有网友是觉得太教条,以前我们小学,都是学的移项。让家长来检查作业,这100%是正确的,没有任何问题。只要步骤和结果都没有问题应该给予肯定。

也有网友支持老师的做法,目前课本上学到哪个单元,学什么那就利用什么知识来解题。就好比在三年级前做计算题:7+(15+93)=115,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15+93=108,再计算7+108=115。

但是到了四年级以后,题目要求用简便法计算7+(15+93)=115,如果按照先算括号内的,即便结果正确也没有分,原因是没有使用简便运算。

有网友觉得,应该给孩子判对,给孩子肯定与认可。同时告诉孩子,在初期解方程不是很熟练的情况下,多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题,熟练以后再用移项。

大家对小学生使用移项解方程(与课本不同),你是怎么看的呢?你是支持还是反对?欢迎在评论中发表你的观点。

记得我们读小学那会解方程,移项是很多同学最头痛的地方。往往搞不清什么时候要变号?后来有些老师则改用等式的性质教大家解方程,帮助大家理解。现在的北师版和人教版采用的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相对好理解,缺点就是过程有点麻烦。

等式有两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一条是关于加减法的: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保持不变。

另一条是关于乘除法的: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可能有网友觉得这是两句废话,但是到初中以后,我们做很多计算题的变形,依据就是这个准绳。

无独有偶,我看到网上的另外一位小学生的解方程,他的得数是正确的。也是被判错了,原因是虽然思路清晰,但解方程过程中跳步太大。

图片来自网络

有网友觉得应该给分,但可以扣一些分,比如这题如果是5分的话,扣2分左右比较合适。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在小学阶段,移项确实有不少孩子容易弄错。尤其是一个数,减多少倍的x,等于另一个数。比如解方程:9-2x=13/2。由于大家习惯性地把未知数放在等号的左边,把9移到右边来变成减9,发现13/2减9,不够减,认为这题出错了。

以前我们读小学那会,老师给大家总结的移项辅助口诀是:移小不移大,移减不移加。其实就是,移项后加要变成减,防止出现不够减的情况,小学没学负数理解不了。

初中之后会学到更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它的解法包括这五步:第一步、去分母;第二步、去括号;第三步、移项;第四步合并同类项;第五步、系数化1。视方程复杂程度,有些可能只要其中部分步骤。当然移项与合并同类项,这个不分先后顺序,大家不要学死了。

小学阶段有不少孩子在做计算题,包括去括号,喜欢跳步,导致出错的情况时有发生。建议在初期阶段还是不要追求太快,先一步步来,等非常熟练了再精简步骤也不迟。欲速则不达,前期的慢是为了以后的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