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新区累计实现新增城镇化就业12万人,完成规划目标任务10万人的120%。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被征地农民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月人均领取分别为5232.81元、2891.27元、1213.49元和144元,与“十二五”末相比,月人均水平分别提高了29%、27%、31%和38%。

2020年,新区范围内率先统一了城乡特困供养、低保保障标准。城市低保和特困人员与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补助水平分别达到7068元/人·年和12215元/人·年。

养老金连续上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调;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医保门诊封顶线提高……近年来,新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全面提升。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新区累计实现新增城镇化就业12万人,完成规划目标任务10万人的120%;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由2015年的95%上升至2019年的98%,与2020年达到95%的规划目标相比,高出目标任务3个百分点。

“我这店今年能够继续开下去,全靠5月份新区支持的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这笔贷款让我稳住了经营,保住了全家人的饭碗。”黄河大道乐享麻辣诱惑餐饮店店主任爱民说。

像任爱民这样得到新区中小微企业创业贷的个体户,在新区不是个例。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新区共计发放中小微企业创业贷款889万元,在稳就业工作中发挥了“及时雨”作用。

创业贷只是新区众多稳就业工作中的一项措施。记者了解到,新区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目前已构建了以产业发展带动、产城融合推动、宜居宜业拉动的就业发展格局,形成了就业创业规模不断扩大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按照“政策扶持安置一批、激励企业吸纳一批、自主创业带动一批、集体经济消化一批”的思路,通过技能培训、就业见习、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就业援助、孵化基地建设等措施,积极创造就业岗位、持续扩大就业规模,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秦川镇尹家庄45岁的王万琴,由于身体原因,长期未找到工作,通过政府精准帮扶政策,在新区化学工程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王万琴说:“真的感谢政府帮我学会了新技能,找到了工作,生活有了保障和依靠”。

新区重点围绕“精准扶贫、促进就业、企业需求、创新创业”工作目标,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启动开展了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对精准扶贫贫困劳动力、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在岗职工开展各类培训,着力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扎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对有培训意愿和劳务输转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及时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努力推动贫困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由农民向职工转变,实现脱贫增收。

中川镇中川村八社的王鸿士老人最近遇到一桩高兴事——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上调了!

新区民政司法和社会保障局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从今年7月份起上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并将于10月底前调整、补发到位。

每月一两百元的养老金,虽然不多,但对贫困老人来说,却是最稳定的生活保障。

“十三五”期间,新区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六连涨”,新区民生保障水平仍在不断提高。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

新区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各项政策,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持续提高。截至目前,养老保险待遇享受2.27万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被征地农民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月人均领取分别为5232.81元、2891.27元、1213.49元和144元,与“十二五”末相比,月人均水平分别提高了29%、27%、31%和38%,切实保障和提高了参保人员的生活水平。

“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新区不断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构建了完整的社会救助体系。2020年在全新区范围内率先统一了城乡特困供养、低保保障标准。城市低保和城市特困人员标准较2015年分别提高52.2%和163%,补助水平分别达到7068元/人·年和12215元/人·年;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人员标准较2015年分别提高114%和176.7%,补助水平分别达到7068元/人·年和12215元/人·年。

“十三五”期间,新区下大力气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化作一项项具体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将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里。

(兰州新区报 窦响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