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和平年代來之不易,爲了新中國犧牲的那些英雄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今天的推送,改革君想從一張動圖中的老人說起。

這位臉部被烈火灼傷毀容的老人,叫塗伯毅,今年89歲,是抗美援朝志願軍的一員。

1950年,朝鮮戰爭全面爆發。19歲的塗伯毅作爲第一批入朝作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扛着大旗橫渡鴨綠江,奔赴抗美援朝戰場,保家衛國。

1950年10月初,美國侵略軍悍然越過三八線,並把戰火燒到中國邊境,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和朝鮮人民一道共同抗擊侵略者。新華社發

那時的中國沒有能拿得出手的裝備,第一批出國參戰的25.5萬士兵,每個人最多隻能分到40發子彈。相反的是,美國軍隊擁有現代化的裝備,又極爲無恥地使用凝固汽油彈、化學武器和細菌武器等殺傷力強的毀滅性武器。其中,凝固汽油彈是一種燃燒時像瀝青似的粘性燃燒體,炸開時分散出很多燃燒的碎片,有粘性的碎片會在士兵的身上繼續燃燒,又由於當時志願軍缺少鋼盔,打仗時頭、臉必須暴露在外面,所以這種燒傷以面部及手部等暴露部位多見。

塗伯毅就是被這種兇殘的“凝固汽油彈”所傷。在一次作戰中,他與戰友埋伏在山坡上,敵機在他們頭頂盤旋幾個來回後,突然投擲凝固汽油彈。

“當時山坡燒得硝煙瀰漫,樹木、雜草都在燃燒,連石頭都在燃燒,我在火海中也燒着了……”70年過去了,塗伯毅回憶起那時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全身大面積燒傷、面部被毀、雙手傷殘,他被送回國治療。

跟塗伯毅一樣,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和反擊能力的中國志願軍,傷亡慘重。加之戰爭突然打響,志願軍保暖裝備供應不及,大雪狂飛,朔風刺骨,士兵們在酷寒中赤腳過河。凍傷、燒傷和爆炸傷,造成大量士兵器官缺損。

據資料顯示,中國志願軍負傷人數共計322769人,傷類中排前兩位的爲炸傷和槍傷,分別佔61.6%和17.0%,凍傷、燒傷和毒氣傷分別佔11.1%、1.8%和0.1%,頭面部受傷的士兵佔戰傷總人數的10%左右。

歷史在戰士們的身上留下了傷疤,爲了國家和人民,他們不曾退縮。好在,在槍林彈雨的戰場後方,還有這樣一羣妙手仁心、醫術精湛的醫學科學家們,他們用行動詮釋了屬於那個戰火紛飛年代的“國有危難時,醫生即戰士”的誓言。

1

戰爭爆發,全國各地組建醫療隊

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的推動下,全國各地組成多支醫療隊,黃家駟、張滌生、宋儒耀、王翰章、周樹夏……一批批醫學專家組成援朝整形外科手術醫療隊,開赴前線最近的後方戰地醫院駐地救死扶傷。其中以宋儒耀教授爲首的“西南援朝手術隊”和以張滌生院士爲首的援朝醫療隊特別突出。

師生參加上海市舉辦的醫務工作者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政治報告會

戰爭何其殘酷。曾兩次參加過抗美援朝醫療救治工作的周樹夏永遠記得那刻骨銘心的一幕:一天,從戰場上搶救下來一名年僅18歲的小戰士,頜骨錯位而導致面部畸形,頭部80%三度火器燒傷。因爲面部的嚴重創傷,小戰士咀嚼功能喪失,雖經多次搶救,但幾天後終因病情惡化,離開了人世。

在目睹了戰爭對戰士們心靈和身體上帶來的巨大傷痛後,爲滿足口腔頜面戰傷救治的需要,回來以後,援朝醫學專家們系統地學習了修復整形技術,不斷提高業務技能,對整個中國口腔頜面外科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甚至可以說對中國口腔頜面外科的奠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2

爲救治傷員,張滌生主動尋找病人

1950年12月15日,上海成立了醫務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員會,並提出組織志願醫療手術隊支援前線。很快,全市以同濟醫學院,上海醫學院、私立醫院和市立醫院分別組成三個手術大隊,共400餘人。曾任太平洋戰爭遠征軍中唯一中國戰傷外科醫生的張滌生,擔任上海市第一批抗美援朝醫療手術隊副大隊長兼頜面外科中隊隊長。

第一志願手術醫療大隊

名單

1951年冬,張滌生推遲了婚期,隨醫療隊離開上海開赴東北。

1951年,由同濟113人組成的上海市抗美援朝支援醫療手術總隊第一大隊在奔赴“抗美援朝”前線出發前合影

2月3日,第一大隊到達長春軍醫大學,2月10日正式開始工作。但由於身處抗美援朝戰場的後方,且當時中國並沒有形成完善的戰傷救治機制,很多病人都被分散到各個醫院,可供張滌生治療的病人不多,他便決定自己去尋找病人。

爲了使大量燒傷、凍傷官兵能夠得到集中醫治,張滌生用四個月的時間跑遍了東北,甚至跑到了黑龍江最遠的地方漠河,最終通過多方努力,將病人集中起來,在長春開辦了中國第一個戰傷、燒傷和凍傷土兵的治療中心,設病牀60張,收治各地轉來的傷員。在某種意義上,這可謂當時中國第一個整形外科治療中心。

在戰火中淬鍊,張滌生立足拓展整形外科事業。隨隊返回上海後,張滌生繼續從事脣齶裂、面裂等畸形的修復工作。1958年,他參加大面積燒傷病員邱才康的搶救工作獲得成功,創造了世界上醫治大面積燒傷成功的奇蹟。1961年,張滌生在上海廣慈醫院任口腔頜面外科主任期間建立了整形外科,後又將整形外科更名爲“整復外科”,促成上海整形外科的飛躍,也使我國整形外科在國際上脫穎而出。

我們是白衣戰士

我們來自黃浦江邊

爲了響應祖國偉大的號召

我們走上了抗美援朝的征途

我們帶來了五百萬市民火熱的心情

我們帶來了救死扶傷的技能

技能要獻給英勇的戰士

熱情要溫暖北國的寒冷

過長江,跨黃河

出了山海關

還要衝過鴨綠江

同志們!

祖國江山如遼闊廣大

美麗雄壯

帝國主義卻在

血染朝鮮威脅我邊疆

我們怎能忍受這無情的侵略

我們怎能掩沒滿腔憤怒的力量

同志們!

爲祖國服務吧!爲祖國獻身吧!

獻身革命不讓人

服務戰士要爭先

我們是白衣戰士

我們來自黃浦江邊

——張滌生《我們是白衣戰士》

(《同濟大學1951年畢業紀念刊》)

3

戰場“接力”

宋儒耀、王翰章等接管“凍燒傷治療中心”

1951年7月,首批上海醫療手術隊援朝任務結束,張滌生籌建的“凍燒傷治療中心”由宋儒耀教授帶領的西南整形外科手術隊接管。

援朝整形外科醫療隊出發之前由隊長宋儒耀負責選拔隊員,時年32歲的王翰章已經在華西口腔醫院當了3年住院醫師,是宋儒耀教授的弟子兼助手,自然是被首先考慮的人選。1951年4月31日,由宋儒耀任隊長,鄧顯昭、王翰章、呂培錕等 10人組成的西南整形外科援朝手術隊離開成都前往重慶,與重慶一支10人組成的“胸腹外科手術隊”合併,成爲“西南援朝手術隊”,共同奔赴東北。

西南抗美援朝醫療隊在長春野戰醫院

戰時救治條件簡陋,房子都被炸得斷壁殘垣,野戰醫院只能建立在日本留下的八大部政府大樓羣裏。“從沒看到過這麼慘烈的傷員。”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耄耋之年的王翰章仍很激動。他在戰時日記裏記錄了一位傷病戰士的話:“感謝你們,我不怕犧牲,是爲了祖國的安全、後代的幸福……”,戰士們熱血無畏、視死如歸的精神深深地打動着戰場支援的醫生們。

王翰章

在戰後醫院,王翰章從一名單純的口腔外科醫生,瞬間轉換成一名需要面對各種複雜高難度手術的創傷修復與整形外科醫師,王翰章和他的同事們不分晝夜地戰鬥在手術檯上。“每天早晨,天不見亮起牀……查完房就進手術室,一站就是一天,累了就和衣在地上眯幾分鐘,起來脫了衣服繼續手術,回去時,已經是晚上10點過,又寫工作筆記、手術記錄。”傷員太多,人手太緊,即使通宵達旦、不停手術成爲工作常態,他還是擠出最多的時間,邊學邊幹,儘可能多地挽救年輕戰士寶貴的生命。

也是在這裏,發生了讓王翰章終身難忘的一次心痛經歷。

4

化手術刀爲利劍,王翰章治人更治心

手術隊病房開設的第二天,年僅20歲的志願軍戰士金漢奎因被凝固汽油彈燒傷轉送到“凍燒傷治療中心”。

金漢奎是個北方小夥子,生得高大魁梧,被送來的時候意識還很清醒,能夠跟王翰章進行對話,但耳朵、鼻子沒有了,雙手只剩下手掌,腳也只剩下腳掌,雙眼上下眼瞼外翻,眼球完全暴露,嘴巴攣縮成了魚嘴一樣,只能用管子吸食流質。檢查後,王翰章發現這個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只有肚皮上的肉還是好的”。

王翰章用了3個星期時間來幫他抗感染,又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爲他做了4次手術,漸漸地,這名戰士能夠自如閉眼、張嘴進食……在院期間,小戰士金漢奎經常拿着未婚妻的照片,一看就是半天,癡癡地憧憬着回家過兩個人的平凡小日子。

由於燒傷的特殊性,病人面對巨大的精神壓力,爲避免傷員看到自己毀容的情況,燒傷中心的病房裏沒有鏡子,門窗也不允許有明亮的玻璃。因此,金漢奎一直沒見過自己受傷後的容貌。在經歷幾次手術後,已經恢復得較好的他,撇開護理人員自行去衛生間,不料,衛生間的雙層玻璃窗只矇住了一面,他從另一面看到了自己的模樣,年輕的他一聲絕望的嘶喊後,撞破窗玻璃從3樓飛身跳下,聞訊趕到的護士只抓下了他的衣角……“他爲什麼不能再堅持堅持啊”,每每想起這名小戰士,王翰章就止不住自己的眼淚。

這件事讓王翰章意識到,頜面外科醫生的那把手術刀,在幫助病人消除瘢痕的同時,奪回的更是對生活的信心,在援朝手術隊近一年的經歷讓王翰章明確了此生的目標,心無旁騖。

志願軍回國後,王翰章和同事們用了近10年時間來爲傷員整形,“這些傷員大部分被毀容,不能見人,這對他們是最殘酷的,我們想盡最大辦法,讓他們能像正常人一樣交往。”高強度的戰傷救治工作沒有令王翰章卻步,相反,他更加體會到口腔外科的重要性。

上個世紀60年代初,王翰章領導創建了當時中國規模最大,設備最齊全的口腔專科醫院(原四川醫學院口腔醫院,現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引領了中國現代口腔醫學的發展。

幾十年來,他勤於著書立說,主編了中國口腔醫學經典鉅著《中華口腔科學》(三卷本)、《中國口腔醫學年鑑》九卷、《王翰章口腔頜面外科手術學》等享譽海內外的著作,成爲國際口腔醫學界景仰的“常青樹”,極大促進了我國現代口腔醫學的發展。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70週年,致敬每一位出征的志願軍戰士!致敬保衛英雄戰士的英雄中國科學家!

張滌生

(1916.06-2015.08)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原院長,中國整復外科事業的創始人和開拓者,被譽爲中國“整復外科之父”。

王翰章

(1919.05-2017.09)

口腔頜面外科與整形外科專家,口腔醫學教育家,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與整形外科學創建人之一,國際牙醫師學院院士。

宋儒耀

(1914.11-2003.02)

世界著名整形外科醫學家、外科醫學教育家,中國整形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被視爲現代世界整形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參考資料:

1.《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叢書:妙手生花·張滌生傳》甄橙,胡俊,張齊 著

2.《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叢書:齒生無悔·王翰章傳 》吳樺,張宏輝,王允保 著

文/科協改革進行時 編輯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