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门声响起,房门打开,门口站着的是一位前来登门拜访的民警,但他既不说防盗,也不说防火,还不说租房,开口说的是“您对楼下停车的问题,有什么建议吗”、“门口那条路,您同意改成单行线吗?”

这是一位社区交警。这个场面,自去年11月起,北京39个社区的居民们已经逐渐习以为常,从上个月起,又有103个社区开始经历。这些原本只在大街上才见得到的交警,如今也登门入户,解决起阳台下、家门口、小区内的交通问题了。

曾经“下班开车回家一小时,楼下找车位一个多小时”的场景,在不少小区已成昨日的记忆。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这些第一批入驻的社区交警都干了什么,刚刚入驻的第二批交警马上要去干什么,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日益高端要求的今天,这条“交警进社区”的探索之路究竟走得怎么样?记者在部分小区进行了探访。

社区交警都干什么了?把8年的停车难解决了

站在十八里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前的弘善一号路上,记者左右张望一番,道路通畅,二三百米外的下一个路口正亮着绿灯,路侧车位里停着不少车,但在这个上午10点多的停车“平峰期”里,还是有十来个空位。一切都和普通的小区景象没任何区别。

“没区别?那是刚刚开始没区别。”2012年社区刚建成就入住这里的吴小萍大妈对记者的轻描淡写不太满意。据她说,一年多以前,只有走到马路上,才能勉强看见下个路口,站在路边,无论看哪个方向,都是乱七八糟的车。居民出门,必得在乱车阵中辗转腾挪一番。“小李总跟我们形容,这个社区里的路就好比是毛细血管,幸亏它不是,要真是血管,早都血栓了。”

她口中的小李是朝阳交通支队劲松大队的警长李孟嘉,去年11月28号,他正式成为北京首批39名社区交警中的一员,负责解决这个1.1万户、4万多人、140多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开放式社区中的交通问题。

一年多以前,弘善一号路如此停车:两侧和道路正中,各一排。留下的两条狭窄车道用于考验司机技术:凡手潮的,休想过去。东边几百米外,稍微宽阔一点的弘善东路上,路中间停放两排车。十字路口里也停上好几辆,刚好把一个路口变成了环岛。由于这里是回迁房小区,设计时的车位比就是1:7,7户人家才有1个车位,据统计,停车缺口高达2700个。

自2016年开始,劲松大队使出洪荒之力,将社区的9条道路实行单停单行,路侧也施划了车位。但是,居民们对此却并不认可。

一番工作之下,居民一点好处都没得着——弘善社区北侧是潘家园旧货市场、南侧是古玩一条街,西侧是肿瘤医院,路侧车位施划后,反倒引来了无数车流,将这里用作免费且合法的停车场。

如果不来清理违停,居民们不干——乱停的车已经让居民正常生活受影响了;执法吧,车主不干——眼看着有车位却停不进来,又不能扛着车上楼回家。“警察同志,你就说说,我们住这儿,车往哪儿停!”这样的质问,让李孟嘉和同事们进退两难。

在此期间,吴小萍大妈和她的老街坊们也找到了应对措施:每天下午四点多钟,以前胡同里的姐妹们聚齐了,在楼下划好的车位里,搬个小马扎坐好,给儿女们提前占上车位。一条路上,往往并排坐着十来位老人,准备在这里停车的司机们,没少跟老人们发生争执,纠纷不断。

去年11月,社区交警制度开始试点,李孟嘉增加了一个身份:弘善社区的社区交警。频繁走访,依靠社区,设身处地,李孟嘉先站在有车一族的立场上,将自己代入到 “有车无处停”困境中,然后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每周多次入户走访或在居民们聚集的活动站、社区办公室里了解大伙儿的实际需求以及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愿意付出的代价。他发现,只要能停车,居民们愿意花点钱。

通过“社区交警工作机制”,李孟嘉依托组织,由市公安交管部门与各个职能部门进行协商,快速审批各类申请,并获得了北京市交通委的支持。按照全市“五证合一”的相关要求,政府给常住于此地,有房本、驾照的居民提供优惠停车资源,对外来车辆实施正常的停车收费,终于在今年9月,使迁延多年的停车矛盾得以解决。

如今,小区路侧的电子收费系统还在建设中,但是为了尽快解决居民们的实际问题,在系统建成之前,停车公司安排专人,用手持POS代收停车费。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让社区居民可以用相对低廉的支出,获得稳定的停车资源。而外来车辆当然也可以停放,只是需要支付差别化的停车费用。

“现在如果再有违法停车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在居民们的支持下,毫不手软的执法了。现在这儿的车位已经有富余,完全能满足停车需求,再违法乱停,那就是成心想要占便宜了。如果不处罚,居民也不干!”李孟嘉说。

社区交警还要干什么?让送餐外卖车不影响居民出行

东城区东环社区位于东直门立交桥东南方向,面积 0.2平方公里,5600名常住居民。和弘善相比,这里人少车少,但是交通问题倒是一点不少。正午12点,社区最主要的大街东中街北口,记者和东城交通支队和平里大队的警长白云一起穿过非机动车道上密密麻麻停放着的外卖送餐电动车,终于站到了便道上。“东边是天恒大厦,西边是东方银座,南边是2100户居民,既有餐饮企业,又有旺盛需求,每到饭点儿,这儿的送餐外卖车就成灾。”白云说,自去年至今,除了疫情严重期间之外,附近居民们拨打122和12345的投诉始终没停过,“用我们的话,就是爆单了。”

9月底,“社区交警”工作全面启动,白云走马上任东环社区的社区交警,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大堆痼疾顽症。

全长840米的东中街上,记者发现,并无一个红绿灯,这对驾车人确实非常友好,但对附近居民就难说了,特别是在这条路和铜厂子胡同交界处,有一所史家实验学校,每天学校放学前后,周围的交通环境立即极度复杂。穿行马路的学生和家长与过往车辆不时地发生矛盾,等候孩子的车子停在路边,车多的时候还停上两排。

白云说,社区里的车位和居民停车需求之间,大约有200辆左右的缺口,虽然在路边安装了探头,暂时通过处罚的手段遏制了白天的违停情况,但是居民们真实停车需求还在,现在的办法只能是扬汤止沸。真要彻底解决问题,还得想别的办法。

社区干部们也对交警的入驻充满了期待。东环社区书记石威向记者介绍说:“这儿的居民楼都比较老了,而且分散,附近商业大厦也多,交通、停车都困难。之前交警协助我们跟附近的写字楼协商,通过错时停车的方式解决了30个车位,但是说实话,还是杯水车薪。”她说,这个小区挨着二环路,确实也没什么空间可供挖掘了,希望通过交警和社区的共同努力,让居民们日子过得更好,出行更加方便。

“这几天我要做的事儿还挺多,刚刚复划了过街人行横道,先把最容易的事儿解决了,马上我得去跟这些快递外卖的企业和附近的商业大厦写字楼的负责人一起协商,争取在附近给送餐车找个集中停放的地方。”白云说,他的远景规划是在学校旁边增设人行过街信号灯,如果能够获得居民们的普遍赞同,还希望将东中街、铜厂子胡同以及东侧的十字坡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设计一个新的微循环,提供更多的合法车位。“事儿还很多,一点一点的干,只是希望能够在社区干部的配合下,通过我的工作,得到居民们的理解支持,让我的工作顺利开展。”白云说。

交警为什么要进社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之路

原本只在路面上执法,在交通队里工作的交警们,怎么会突然走进社区,进了居民的家门?这个制度的实际意义,究竟要体现在哪里?市公安局副局长、交管局局长杨雄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首都交警推动构建社区基层治理新格局的一次探索尝试,交通民警融入社区,从“局外人”变成“家里人”,让交通民警沟通社区、基层政府和交通队,各方共同出力解决居民们出门第一步和回家前最后一步遇到的停车难、秩序差交通设施不合理等等居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烦心事,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社区周边的交通环境不仅关系着一个社区内部居民的生活质量,往往也影响着社区周边的市政道路上的秩序,但是要想对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做出应对和改变,必须要得到居民们真心实意的支持。传统上交警并没有入户做居民工作的职责,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训练,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想解决社区内部、社区周边的交通痼疾顽症,交警进入社区,在社区干部的协助下直接开展居民工作,就成了一条可行的,有希望解决问题的道路。“比如我们不少小区需要调整社区微循环,这就需要得到大多数居民的支持。对于一时不理解的,认为会影响自己出行方便的居民,就需要社区干部和我们的民警一起深入地做工作,只有平时就深入到居民身边,为大家解决了实际问题的人,才有可能获得老百姓的认可,工作也才能开展得起来。”

只有聚焦到社区的“小切口”,才能做实治理的“大文章”。社区交警机制试运行近一年,社区交警们已经推动缓解了一批居民反映强烈的交通“老大难”问题,西城东太平街、朝阳夏家园等11个社区内部交通组织得到进一步优化,西城宣东、海淀厂洼等8个社区实现居民停车自治,丰台京铁家园、蒲一等4个社区私装地锁、违法占用消防通道等痼疾顽症得到根除,大力推动共享停车、错峰停车,东城竹竿、海淀航财院、昌平路劲等26个社区盘活车位4500余个,有效实现了停车有位有序。在东城新世界家园、房山田家园等9个社区,组建了志愿者团队、交通自管会和社区巡逻队,推动居民自律,协调4个街乡政府增配保安力量加强外部停车管理。

北京市交管局政委刘如赞在社区交警全面启动仪式上也表示,新一批入驻的103个社区,也都是交通问题突出的重点社区,这些社区的治理思路也已经成型:聚焦治乱,一区一策、标本兼治,一件接一件推动问题从源头上得到解决。交管局明确,将拿出不少于30%的年度设施维护资金,专款专项用于重点社区及周边交通治理,社区交警可以直接带动其他职能部门,调动属地警力资源,对突出问题进行治理。今后一段时间,社区流动车驾管服务也将逐步在这些社区内推广,促进社会各界的力量融入社区交通共治,真正形成“政府主导、交警主动、群众参与”的基层交通综合治理良性格局,让“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落地生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