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三八线133:金刚川系列1

作者:风千里

不管怎么说,志愿军在19537月中旬发动的攻势,留给我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韩国陆军参谋总长白善烨

一位78岁高龄的志愿军老兵来到南京市中央路小学,在三尺讲台上热情洋溢地讲述着抗美援朝时的艰苦历程与光辉战绩。讲到精彩处,台下聚精会神听讲的小学生不禁动容。

就在同学们的思绪被这位老兵带到激烈的战场上时,老人却突然倒在了讲台上,不省人事。几天后,他与世长辞。

这位老兵名叫张振智,他曾经是志愿军工兵第10团第3连连长,病逝于20001027日。与众多志愿军英模相比,他的名字或许并不为人所熟知,但他和他的战友们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却在今年秋天因为一部战争片,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金刚川在地图上的位置

金刚川,这条位于三八线以北,发源于金刚山的溪流,不过是北汉江一条不起眼的支流,在如今很多版本的半岛地图上,甚至都没有标注出这条河流的位置。而在1953年夏季,在丘陵间蜿蜒流过的金刚川,却成为志愿军一场大规模攻势的重要支点。

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入尾声,志愿军和朝军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后,终于将阵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而美军则早已没有了参战之初的豪迈,在损失了10万兵员和耗费多达150亿美金的巨额经费后,依然深陷于半岛。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的志愿军战斗力和士气,也日趋旺盛,他们将大量美国陆海精锐拖在了三八线附近,这让美国人焦虑不已,他们急切地希望能够尽早脱离这片土地,体面地结束战争。

在1952-1953年发动多次试探性进攻未果后,美军只得再次坐到了谈判桌前。而志愿军1953年5月13日发起的夏季战役,又给联军带来了新的打击,在第一、二阶段战斗中,志愿军的节节胜利,把联军的阵地冲击得摇摇欲坠,原本态度强硬的美方态度也开始软化,在谈判中做出部分让步,这让停战谈判迎来曙光。

金城战役形势图

而就是这个节骨眼上,李承晚却出来作梗。眼见美军去意已决,依靠美援支撑场面的李承晚开始慌了。可以想象,一旦停战协议带来半岛和平,不仅美援会大幅削减,李承晚也会重新面临合法性的危机。因此,尽管他们本身只是这场战争的配角,李承晚却在停战协定即将签署之际突然宣布退出,并利用战俘问题杯葛中朝双方,甚至开始筹划独自向北进攻。如此一来,不仅中朝对李承晚厌恶至极,连美军都开始对他的举动极为不满。

停战谈判现场

【到1953年志愿军发起夏季攻势前,李承晚已经成为停战协定签署的最大阻碍】

李承晚的种种行为,让谈判再次陷入僵局,志愿军代表于是推迟了签字时间,并决定向北汉江一带的李承晚军发动大规模攻势——这就是后来轰轰烈烈的金城战役,也是1953年夏季攻势的第三阶段战斗。

为了这场抗美援朝战争的收关之战,志愿军集结了第20兵团的第21、54、60、67、68和24军,总兵力达到24万余人。与抗美援朝之前的战役不同,此次志愿军集结了上千门各型大炮进行支援,投入炮兵规模之大,不仅是志愿军参战以来所未有,更是为我军建军以来所罕见。

如果大规模的兵力调动,从军备器械到弹药口粮等后勤辎重的运输量都将是天文数字,特别是还有大量的重武器。于是,保证后勤运输线路的畅通,就成了战役制胜的关键。汲取了以往历次战役中后勤补给线时,常受到美军空袭和自然灾害威胁的经验教训,此次志愿军不仅将20兵团各军所属的工兵部队集中起来,额外抽调了13个步兵团,还派遣了大批高炮部队,全部调往前线参与繁重而危险的后勤保障工作。这其中,就有张振智所在的工兵10团第3连。

【志愿军火箭炮对北汉江西岸的韩军阵地发起猛烈炮击】

【金城战役期间,准备向韩军阵地发起冲锋的志愿军战士】

后勤保障工作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修建和维护交通公路。在从战役发起到结束的短短14天时间里,志愿军工兵部队就修建了近500公里道路,还抢修了不少被敌军摧毁的战时公路。当然,修路不仅要在平地上进行,还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半岛虽然丘陵纵横,但山势较缓,海拔也不高,无论是修筑盘山公路还是隧道,对经验丰富的工兵而言并不是难事。相较而言,修建渡河桥梁就要棘手得多,此时已经是夏季,半岛降雨频繁,这让很多河流水位暴涨,修桥的难度增大。尽管此时工兵部队已经拥有了不少从苏联引进的各式浮桥,但有限的数量根本无法应付大规模的筑桥工作。因此,不少工兵部队只得依然沿用以往的土办法,就地砍伐林木修筑临时木桥应急。

早在战役发起前,志愿军就发现三八线北部的金刚川正好卡在我军预设前线和后方补给基地的中间位置,原本不起眼的金刚川,骤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且自春季以来频繁的降水,使得小小的溪流变成了一条湍急的大河,金刚川最狭窄处也超过了50米宽,在此修建渡河大桥并保障运输畅通就成为工兵必须完成的任务

【由于浮桥、橡皮舟等架桥设施严重不足,志愿军工兵经常就地取材砍伐树木,然后涉水构筑木桥】

【美空军装备的P-61“黑寡妇”夜间战斗机】

1953年5月底,张振智和他的工兵连受命来到金刚川勘察地形。在此期间,他发现在金刚川的岩里渡口原先建有一座供附近村民同行的浅桥,但早已被美军摧毁。此处河道只有60米宽,且水流平缓,附近地势也比较平坦,非常适合架桥。于是,张连长决定在原有桥梁旧址上,修建能够通行载重卡车等重装备的大桥。由于附近林木茂密,张连长当即抽调第3排负责砍伐林木,用以修筑木制大桥。

这时,美军也早已注意到了金刚川的战略价值,并开始频繁派空军飞机前来侦察袭扰。在第3排官兵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他们的动向早已被美军侦知,不久美空军的P-51“野马”,P-80“流星”以及海军的A-1,就开始出现在上空对他们进行狂轰滥炸,企图阻止志愿军取材修桥。不一会儿,原本林立的树木被炸得七倒八歪,从掩体中走出来的第3排战士惊喜地发现:原本需要耗费体力砍伐的树木,被美军这么一轰炸,被拦腰炸断了不少,战士们直接把现成的木材运到河边进行加工,美军的轰炸,居然无意间提高了志愿军的伐木速度。

【使用苏制61-K型37毫米防空炮进行夜间防空作战的志愿军高炮部队】

【志愿军防空部队正在使用苏制DShK型12.7毫米防空机枪,他们经常佩戴日式钢盔】

经过一个星期的连续奋战,张振智带领战士们终于在岩里渡口建起一座7孔载重木桥。大桥刚刚建起还没有通车,就被美军侦察机发现。恼羞成怒的美军当即派遣大批机群前来轰炸扫射。此时,志愿军空军虽然在半岛北部形成了“米格走廊”,但还无力对三八线的志愿军主力提供空中掩护,防空的重任全部落在了志愿军的高炮部队肩上。

在大桥竣工不久,岩里渡口两侧就架起了苏制1939年式61-K型37毫米高炮和DShK型12.7毫米高射机枪,由于桥梁的目标较小,轰炸机的高空水平轰炸无法保证精度,而是改用战斗机和攻击机进行低空和俯冲轰炸。由于高度较低,操作防空炮和防空机枪的志愿军官兵和美空军与海航战机,几乎是在面对面拼刺刀式的肉搏。轰炸激烈时,工兵们甚至抄起手中的冲锋枪向着俯冲下来的敌机射击,在白天面对金刚川沿岸旺盛的防空火力,美军机无法得手,于是在入夜后派遣夜间战斗机P-61“黑寡妇”前来骚扰,趁着志愿军防空部队缺乏野战经验,一举将桥梁炸断。

重新修缮的金刚川木桥

【今日的金刚川大桥】

桥梁在空袭中被毁,对于志愿军工兵部队,特别是经受过第五次战役和夏秋季防御作战洗礼的张振智及其部下而言,简直是寻常事。在桥梁被毁的第一时间,张振智就动员战士们趟着湍急的河水进行修复,整个修复工作与重新修筑无异。又经过数日奋战,大桥重新恢复通车——这是这座大桥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损伤,当时奋战在一线的志愿军工兵王格善日后回忆道:“尽管敌机在骚扰,炮弹在爆炸,却没有谁理它。桥脚一个个竖起来,桥桁、桥板一块块连接上。”

【金城战役期间俘获的大批韩军士兵,他们有不少通过金刚川上的木桥前往战俘营】

【战后在北京与其他志愿军先进集体和个人一道受到表彰的张振智(左一)】

7月13日,在北汉江西岸的战线上,志愿军开始对韩国第8、第6、第3师和首都师发起全面攻势,美军对金刚川运输大桥的轰炸也日趋频繁。但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美机的光临则更像是例行公事,到上空盘旋几圈丢下炸弹就立刻离去。而张振智又带领工兵连,在附近架起了一座备用的高水位桥,以抵御夏季可能的洪水侵袭。到这时,金刚川运输线已经牢不可破。到金城战役胜利时,整个岩里渡口落下了将近400余枚美军炸弹和2000枚联军炮弹,但金刚川上的木桥却依然稳固。战事最激烈时,负责桥梁维护的工兵和防空兵们还能亲眼看到远处被我军炮火染红的韩军阵地,我军密集的枪炮声像是在对辛苦筑桥、守桥的工兵部队战士们致敬和喝彩。

“同志们为这胜利的喜悦激动,忘记了疲劳,有的同志站在桥头,向过往的司机招手致意,有的同志爬上山头观看前沿的火光,讨论着战斗的胜利(王格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