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由於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精神壓力增加,加上不良的飲食習慣、藥物作用,腸道內環境受到污染,都會影響到腸道健康。

近年,我國潰瘍性結腸炎患病率明顯增加,潰瘍性結腸炎是臨牀中很難治的疾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多見於20~40歲,亦可見於兒童或老年。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簡稱潰結,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直腸以及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病變主要限於大腸黏膜與粘膜下層。臨牀主要表現爲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多成反覆發作,遷延不愈。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爲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自身免疫

現多認爲本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本病多併發結節性紅斑、關節炎、眼色素層炎、虹膜炎等自身免疫性腸外表現,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能使病情獲得緩解,在部分病人血清中可檢測到抗結腸上皮細胞抗體,故認爲本病發生和自身免疫反應可能有關。

此外,病變的結腸組織中有淋巴細胞浸潤,經組織培養顯示病人的淋巴細胞對胎兒結腸上皮細胞有細胞毒作用,因此認爲發病也可能和細胞免疫異常有關。

2.變態反應

有資料說明在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腸壁的肥大細胞增多,該細胞受到刺激後釋放出大量組胺,導致腸壁充血、水腫、平滑肌痙攣,黏膜糜爛與潰瘍,此與急性起病或驟然復發有關,屬速髮型超敏反應,這種腸壁的過敏反應可能是本病的局部表現,並不能確定是基本病因。

3.遺傳

本病在血緣家族的發病率較高,約5~15%患者的親屬中有本病,並在種族間的發病率亦有明顯差異,提示遺傳因素在發病中佔有一定地位。

4.感染

本病的病理變化及臨牀表現和結腸感染性疾病如細菌性痢疾等相似。因此長期以來曾考慮感染是本病的病因,但至今未能找出致病的細菌、病毒或真菌。

目前一般認爲感染是繼發或爲本病的誘發因素。

5.神經精神因素

有人提出精神抑鬱與焦慮狀態對本病的發生與復發過程可能有關,但近年來臨牀資料說明本病有精神異常或精神創傷史者,並不比一般人羣多見。

總之本病的發生可能爲免疫、遺傳等因素與外源性刺激相互作用的結果。

起病多數緩慢,少數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經過,數年至十餘年,常有反覆發作或持續加重,偶有急性暴發性過程。

1.消化系統表現

(1)腹瀉 系因炎症刺激使腸蠕動增加及腸腔內水、鈉吸收障礙所致。腹瀉的程度輕重不一,輕者每日3~4次,或腹瀉與便祕交替出現;重者每日排便次數可多至30餘次糞質多呈糊狀及稀水狀,混有黏液、膿血、病變累及直腸則有裏急後重。

(2)腹痛 輕型及病變緩解期可無腹痛,或呈輕度至中度隱痛,少數絞痛,多侷限左下腹及下腹部,亦可全腹痛。疼痛的性質常爲痙攣性,有疼痛一便意一便後緩解的規律,常伴有腹脹。

(3)其他症狀 嚴重病例可有食慾不振、噁心及嘔吐。

(4)體徵 輕型患者左下腹有輕壓痛,部分病人可觸及痙攣或腸壁增厚的乙狀結腸或降結腸。重型和暴發型者可有明顯鼓腸、腹肌緊張、腹部壓痛及反跳痛 。

2.全身表現

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常有低度或中度發熱,重者可有高熱及心動過速,病程發展中可出現消瘦、衰弱、貧血、水與電解質平衡失調及營養不良等表現。

3.腸外表現

常有結節性紅斑、關節炎、眼色素葡萄膜炎、口腔黏膜潰瘍、慢性活動性肝炎、溶血性貧血等免疫狀態異常之改變。

4.臨牀類型

按本病起病緩急與病情輕重,一般可分三種類型:

(1)輕型 臨牀最多見。起病緩慢,症狀輕微,除有腹瀉與便祕交替、黏液血便外,無全身症狀,病變侷限在直腸及乙狀結腸。

(2)重型 較少見。急性起病,症狀重,有全身症狀及腸道外表現,結腸病變呈進行性加重,累及全結腸,併發症也較多見。

(3)暴發型 最少見。起病急驟,無任何前驅症狀,突然高熱、噁心、嘔吐、嚴重腹瀉、腹痛、腹脹、可有大量便血,短期內陷於衰竭狀態。腹部體徵明顯,若病變累及全結腸易發生中毒性巨結腸,可出現急性結腸穿孔。

近年來主要採用內科綜合治療,控制急性發作,減少復發,防止併發症。

1.一般治療

急性發作期,特別是重型和暴發型者應住院治療,及時糾正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若有顯著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者可輸全血或血清白蛋白。重者應禁食,給靜脈內高營養治療,待病情好轉後酌情給予流質飲食或易消化、少纖維、富營養飲食。

2.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氨基水楊酸類、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益生菌以及抗 TNF 製劑,其中氨基水楊酸類常作爲首選和維持治療的藥物,皮質類固醇也就是通常說的激素可以迅速緩解症狀,多用於急性發作,而免疫抑制劑可以減輕或消除對激素的依賴,並且在氨基水楊酸維持治療失敗時可以用於潰結的維持緩解。

3.中醫中藥治療

中醫學認爲本病多因外感時邪、飲食不節、情志內傷、素體脾腎不足所致。

本病病位在大腸,涉及脾、肝、腎、肺諸髒。脾氣虧虛爲發病之本,溼熱瘀毒爲致病之標,內瘍形成爲局部病理變化。

建議三期論治的治療原則,即:發作期予以清熱解毒、行氣涼血、祛腐生肌;恢復期予以健脾化溼、調氣行血;穩定期予以健脾補腎、活血養血。

4.手術治療

併發癌變、腸穿孔、膿腫與瘻管、中毒性巨結腸經內科治療無效者均是手術的適應證。一般行全結腸切除術或迴腸造瘻術。

起病8-10年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均應該進行1次結腸鏡檢查,進行多點、多塊活檢,並重點活檢可疑病變部位。如合併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應從確診當年起每年複查結腸鏡。

1.飲食清淡,少喫油膩辛辣刺激、生冷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戒菸戒酒、規律飲食,晚飯少喫,避免增加腸道負擔。

2.避免濫用藥品及保健品,有的藥物刺激直接導致腸炎,甚至潰瘍,危及生命。

3.規律生活,按時休息。我們休息時是腸道修復最重要的時期,保證良好充足的睡眠對腸道的健康不容忽視。

4.舒緩壓力,保持心情愉悅。腸道也有神經系統,當壓力過大時容易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影響腸功能。我們可以通過太極拳、唱歌、聽音樂、運動等方式緩解壓力。

5.堅持運動。經常參加身體鍛鍊,如散步、游泳、瑜伽、爬山等活動,可以加強腸道功能。

楊大夫提醒您:

潰瘍性結腸炎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重要。對於大多數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來說,規範而有序的保守治療可以達到病情緩解的效果,可以正常生活。所以,如果身體出現不適,請儘快到正規醫院進行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