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澗羹在唐、宋兩個時代,都很盛行,而且總是和魚生這類經典菜品相提並論,是一道很清雅的菜。杜甫的詩中就有“鮮鯽銀絲膾,青芹碧澗羹”的句子。這裏面的銀絲膾,就是切成絲的魚生,顏色似玉,味道鮮美。

圖︱碧澗羹

碧澗羹做法簡單,但歷久不衰。宋代詩人李彌遜把這道菜看成待客的佳餚,“青精飯熟思留客,碧澗芹香可獻君”。一直到明朝,詩人高長洲還說“飯煮憶青泥,羹飲思碧澗”。這至少可證明由唐及宋,文人雅士們的桌上經常都有這道菜。

唐朝傳奇小說《龍城錄》裏有一段魏徵和“醋芹”的故事,我覺得也和碧澗羹有關。

大意是說唐太宗和魏徵一起喫飯時,特意賜“醋芹”三杯,結果一向板着臉談事情的魏徵居然顯得非常高興,很快就喫完這道菜。“醋芹”用杯而不用碗來裝,味道和食材也和碧澗羹極其相似,我懷疑“醋芹”便是碧澗羹的別名。

這件事的真假不得而知,但碧澗羹就是芹菜做的湯是無疑的。宋朝人林洪在《山家清供》裏說得非常清楚:

“荻芹取根,赤芹取葉與莖,俱可食。二月、三月作羹時採之,洗淨,入湯焯過取出,以苦酒、研芝麻,入鹽少許,與茴香漬之,可作菹。惟瀹而羹之者,既清且馨,猶碧澗然。”

苦酒,是醋;瀹,是唐宋時的烹飪方式,就是煮。

圖︱[碧澗羹]原文

我曾想按照這個方法做過碧澗羹,風味不錯:

香芹洗乾淨,儘量去掉莖上的筋,口感會好一些;莖幹切成1cm左右的小段(也可以嘗試切細,後者是唐宋人做羹的習慣),焯水,過涼後輕輕擠去部分水分。然後用芝麻粉、小茴香、白醋和一點鹽醃1個小時以上。芹菜葉保持新鮮,略微切一下。小茴香應該可以用鮮茴香切段代替,原文提及茴香時沒有特指乾貨。而鮮茴香與香芹,上市的季節是差不多的。

鍋裏倒入礦泉水燒開,把醃製好的莖先下鍋煮透,再放葉,待葉色變綠時起鍋,不用再加其他調味品。不過唐宋時這道菜的真實做法有待考證,當時做羹,通常會將食材煮到熟軟。

碧澗羹對重口味的現代人來說,其實沒有多少出彩的地方,芹菜不去筋的話,嚼起來還有點費勁。

唐宋人爲什麼喜歡呢?我以爲大概是“既清而馨”的緣故。仔細品嚐,會發現淡淡的酸味裏,芹菜特有的清香格外誘人,其中又夾雜一兩分芝麻馨香;最讓人欣賞的,還是這道菜的湯色猶如山中碧澗一樣悅人,格外雅緻。

網絡上有一種加了乾貝、豆腐的做法,我實在不敢苟同,簡直丟掉了這道菜“既清且馨”的靈魂,厚了味道卻少了意境。而且,《山家清供》這本書的內容出處明確,作者行文嚴謹,在做法上應該不會留下這麼大的疏漏。

附碧澗羹菜譜:

香芹:200g(帶葉)

碎芝麻:10g

白醋:8g

小茴香:8、9粒(或適量鮮茴香段)

鹽:3g

相關文章